企業

基於生產力的企業經驗排名

  • November 26, 2014

我想根據一個指標對公司進行排名,我們稱之為生產力。從理論上講,這種企業生產率衡量標準可以很好地定義。然而,根據經驗,通常無法獲得解釋生產力所有維度的數據。另一方面,通常可用的數據(例如產出/工人)不足以對跨行業/部門的公司進行排名,因為需要考慮特定部門的差異,例如生產技術方面的差異。

就數據可用性而言,什麼經驗方法既可行,又在對企業生產力的理論理解方面是不平凡的?

幾十年來的科學傳統一直致力於測量/估計公司的生產力/效率。文獻的三個方面是數據包絡分析(DEA)、判別分析(DA) 和隨機前沿分析(SFA)。

我對第三個很熟悉。隨機前沿分析首先觀察到公司並非一直在其效率邊界上運營,即效率最高,這可能是由於未預料到的衝擊,或者是因為雖然競爭性市場力量可能會推動公司提高效率,但它們仍然不是強大或完美的效果,以使公司充分有效,正如理論模型中通常假設的那樣。因此,由於組織問題等導致的低效率可能會持續存在。

SFA語境中的“效率”,有很多方面:以產出為導向的技術效率、以投入為導向的技術效率、成本效率、收入效率、利潤效率。都是在文獻中發展起來的。人們可以選擇最適合手頭目的和數據可用性的一種或多種方法。

為了考慮以產出為導向的技術效率的情況,SFA 將企業的生產函式修改/增加為

$$ Q = F(\mathbf x) + u -v $$ 在哪裡 $ u $ 是一個零均值正態隨機變數,並且 $ u $ 是一個非負隨機變數(通常指定為半正態或指數 rv)。這 $ v $ 組件擷取低效率(以輸出衡量),而 $ u $ 組件擷取可能影響生產(正面或負面)的隨機擾動。 $ F(\mathbf x) $ 表示產出的全效率水平。

在計量經濟學上,這是通過使用最大概似法(最小二乘法不能分解其兩個分量中的誤差項)、在包含輸出數據的數據集和輸入因子的數量(換句話說,不超過估計生產函式所需的常用數據集)。

估計過程本身當然會提供數據集的平均值。如果想對樣本中存在的公司進行排名,可以實施Jondrow, J., Knox Lovell, CA, Materov, IS, & Schmidt, P. (1982) 開發的方法。關於隨機前沿生產函式模型中技術無效率的估計。計量經濟學雜誌,19(2),233-238。

Kumbhakar, SC, & Lovell, CK (2003)是一本關於隨機前沿分析的綜合書籍。隨機前沿分析。劍橋大學出版社。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