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

股票價格真的傾向於公平估值嗎?

  • February 7, 2021

我最近開始研究估值的概念。雖然我發現公允價值的概念非常有趣和直覺,但我想知道從長遠來看,價格是否實際上是由價值驅動的。

為方便起見,我總結一下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如果我錯了,請隨時糾正我)和問題:

通常,假設一個無限的生命週期,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公司的公允價值)可以通過折現到其目前價值的預期未來現金流來確定。此外,應該增加現金和減少債務。

也就是說,公允價值 $ FV $ 由公司的未來現金流量給出 $ FCFF $ , 貼現率 $ DR $ , 現金 $ C $ 和債務 $ D $ 作為 $$ FV =C-D+\sum_{n=1}^\infty\frac{FCFF_n}{(1+DR)^n} $$ 雖然我們可以採取 $ C $ 和 $ D $ 從資產負債表來看,貼現率 $ DR $ 可以根據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計算。因此,唯一未知的參數是未來現金流。未來的現金流通常難以預測,而且預測越往後越不確定。因此,大多數估值都給一隻5-10年的股票附加了一個成長期,之後公司就進入了穩定增長的狀態。對穩定增長的合理估計通常是貼現率的無風險部分。因此,我們只能估計未來 10 年的現金流量。

現在,雖然未來的現金流量難以估計,但我們可以回顧過去,將例如 10 年前的股票價格與過去 10 年的實際現金流量得出的公允估值進行比較。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股票價格是否真的趨向於其公允價值(根據過去的精確計算)?

或者換句話說:股市在估計未來現金流方面有多好?

編輯:

與有效市場假設的比較(如果我誤解了內容,請再次糾正我)

據我了解,EMH 指出,在任何給定時間,資產的價格都反映了有關它的所有可用資訊。也就是說,在任何給定時間,股票的價格都反映了可以從公開資訊中提取的未來現金流的預期。

雖然人們可以爭論這個假設的真實性,但它並沒有涵蓋我的問題。我的問題是關於一個人事後會賦予公司的內在價值,知道未來的現金流。

範例:假設一個增長期為 10 年,之後有一個穩定的增長期。那麼公允價值由下式給出 $$ FV=C-D+\sum_{n=1}^{10}\frac{FCFF_n}{(1+DR)^n}+\frac{1}{(1+DR)^{10}}\sum_{n=1}^\infty\frac{FCFF_{10}{(1+G)^n}}{(1+DR)^{n}}\ =C-D+\sum_{n=1}^{10}\frac{FCFF_n}{(1+DR)^n}+\frac{FCFF_{10}}{(1+DR)^{10}}\frac{1+G}{DR-G}\=C-D+\sum_{n=1}^{10}\frac{FCFF_n}{(1+DR)^n}+\frac{1}{(1+DR)^{10}}\frac{FCFF_{11}}{DR-G} $$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穩定的增長率 $ G $ 等於貼現率的無風險部分。(我知道有不同的模型來確定最終價值,人們可以爭論這個選擇,但讓我們堅持下去)。

現在如果我們想估計今天的股票內在價值,我們必須估計 $ FCFF_1…FCFF_{10} $ . 有效市場假設的陳述是,股票價格總是反映基於目前可用資訊對未來現金流量的最佳估計。

然而,EMH 並沒有就這個估計實際上有多好做出任何聲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回到 10 年前,插入 $ FCFF_1…FCFF_{10} $ 將計算得出的公允價值與 10 年前的股票價格進行比較。(也許 5 年會是一個更好的估計,但當然可以改變這一點,並針對不同的預測年數提出問題)

評論: 我知道這個模型非常簡單(例如假設貼現率不變),並且還有其他方法可以確定終值。儘管如此,我認為簡化不應導致與更複雜的方法有很大偏差,而穩定增長模型似乎最適合一般方法。

貼現現金流是一個框架。對於一家擁有多年業績記錄和可預測現金流的穩定公司,它應該為您提供一個框架來進行分析並形成一些意見(或修改它們)。正如您可能已經意識到的那樣,預測現金流非常困難,而且這些預測也可能依賴於無關緊要的事情。但是 DCF 框架會給你一個起點。您可以進行此分析並將 DCF 值與股票價格進行比較。如果您看到明顯的差異,那麼您可以問自己為什麼市場定價與您的估值不同。可能是市場認為未來的現金流會由於增長而更多,因此股價會更高等

但是,請記住,它只是一個框架。在與新公司、新行業、經濟壓力等打交道時,它慘遭失敗。看看亞馬遜的股票。為什麼過去幾年價格呈指數級上漲,為什麼發行時市場沒有正確定價?你沒有辦法真正知道過去市場對現金流的預期是什麼。任何給定點的可觀察指標僅是股票價格。然而,市場的信心得到了回報,最終亞馬遜(至少 aws)正在產生大量現金,預計未來將獲得更多現金。

任何股票的市場價格是對該股票內在價值的市場估計。假設你沒有外生的信念,即市場要麼完全被高估/被低估,那麼就會有一半的市場被高估,一半被低估。不管你怎麼相信,一半的市場會相對被高估,一半被低估。市場不得不一直在猜測一切……這些猜測中有一半會結束,而一半會失敗。

“價值投資”的邏輯恰恰是被動的市場策略會因此總是高估被高估的,而低估被低估的。在過去的十年中,這種哲學一直在摧毀財富,甚至超過了金/銀蟲的偏執狂吼!

因此,如果價值的邏輯是均值回歸,那麼增長/動量的邏輯不一定是爆炸性的。最好用“凸性”一詞來表達。如果我們處於大蕭條並且增長停滯在零(利率也是如此,像日本或歐洲那樣有上限和低於零的可能性),那麼任何增長都可以以愚蠢的價格交易,只要它能夠持續下去。

這才是真正的問題。你的模型沒有模擬未來貼現率的分佈……這是投資者困境的本質;-)

最好的,DEM

引用自:https://quant.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