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關係

需求曲線上的價格代表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還是最低價格?

  • September 18, 2017

我的問題來自保羅克魯格曼教科書宏觀經濟學第 4 版中對配額的解釋。解釋是如果沒有設置計程車乘車配額可能會發生什麼。在這個解釋中,5.50 美元的價格顯然是消費者願意提供的最低價格:

回顧圖 4-8,您可以看到,從 800 萬次的配額限制開始,當提供 900 萬次乘坐時,紐約人願意為每次乘坐支付至少 5.50 美元。

在下一段中,另一個提到價格是人們願意支付的最低價格:

接下來的 100 萬乘客也是如此:當騎行數量從 9 增加到 1000 萬時,紐約人願意為每次騎行支付至少 5 美元……

這個價格不應該是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而不是書中建議的最低價格嗎?為什麼消費者不想少​​付那麼多錢 $ 5.50 $ 每次乘車美元,在 $ 5.30 $ 例如,如果提供相同數量的遊樂設施(900 萬)?

我已經包含了引用的圖表的副本,我重新繪製了它。x 軸是每年乘坐計程車的數量,以百萬計。y 軸是每次乘車的票價。綠線、橙線和紅線分別是需求線、供給線和配額限制線。請點擊放大圖片。

在此處輸入圖像描述

我完全願意不花錢紐約乘坐計程車。如果必須付費,我願意為這樣的騎行支付不超過 5美元的費用。因此,我不願意為這樣的旅程支付 10美元。

將紐約計程車出行的所有其他潛在消費者的估值加起來,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線。因此,這代表了個人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關於第二段引文中明顯矛盾的“至少”片語,這與需求的定義是一致的。實際上,雖然邊際消費者(第 1000 萬)實際上願意為乘車支付不超過 5美元,但其他 9,999,999 消費者願意支付超過5美元(例如,第 8 百萬個人願意支付最高支付6美元,而第 900 萬消費者願意支付最高5.5美元)。因此,嚴格地說,有 1000 萬“紐約人”願意為乘車支付至少5 美元是正確的。這不是矛盾,而是使用指代不同人群的術語。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