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市場。為什麼實際的賣家/買家會為投機價格煩惱?
投資百科 說:
以下是兩種類型的期貨交易者:
- 對沖者
- 投機者
對沖者的一個例子是一家航空公司購買石油期貨以防範潛在的價格上漲。投機者的一個例子是只是猜測價格方向而無意實際購買產品的人。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的數據,大部分期貨交易是由投機者完成的,因為只有不到 3% 的交易實際上導致期貨合約的購買者擁有正在交易的商品。
由於大多數未來合約從未實物結算(因此沒有實際交易發生),為什麼其餘的(實際買家和賣家)甚至同意參與這種投機性價格行為遊戲?
為什麼商品的期貨合約價格被認為是商品價格的某種近似值,如果它只是約 97% 的交易者的投機,他們從未買賣過、從未參與過、永遠不會參與商品交易?
雖然,我認為這個問題對於 Quant SE 來說有點離題,但我會嘗試以我坐在銀行商品櫃檯的背景來回答這個問題。
由於大多數未來合約從未實物結算(因此沒有實際交易發生),為什麼其餘的(實際買家和賣家)甚至同意參與這種投機性價格行為遊戲?
您在這裡混淆的是 CME/CFTC 對“投機者”和投機的分類術語。上述芝商所歸類的“對沖者”仍在參與價格投機活動。通過進入紙幣市場進行對沖,他們表達了對他們擁有的實物的看法。“對沖者”也不經常結算他們的紙質衍生品對沖。例如,他們不接收與期貨合約相關聯的 CME 指定實物資產。大多數“對沖者”的商品等級/類型與上市合約略有不同,他們通常只是將其用作流動性最強的代理對沖(在 CME 等交易所交易的標準化期貨合約)。
為什麼商品的期貨合約價格被認為是商品價格的某種近似值,如果它只是約 97% 的交易者的投機,他們從未買賣過、從未參與過、永遠不會參與商品交易?
不清楚您所說的“商品價格近似值”是什麼意思,但我認為這個問題可能只是“什麼是遠期/期貨?”的問題。
您不必讓大部分參與者能夠接受實物傳遞,只需一小部分。對於每份合約,如果現貨和期貨之間的價差足夠大,就會有很多人將其存入庫存或賣出。
因此,創建了一個樂隊。例如,如果 Henry Hub Gas 為 2.9,future 為 2.91,大多數實物交易者不會認為交易套利是值得的。但是,當它達到 3.05 與 2.9 時,就會有人交易它。
我認為正確的看待方式是現貨和未來幾乎永遠不會完美對齊,但它們會在一個波段中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