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

為什麼政府不禁止企業將稅收成本轉嫁給客戶?

  • October 10, 2020

因此,在對 Politics SE 的這個問題的評論中進行了一些討論之後,我想我會把它貼在這裡:

反對對大型企業徵稅的理由之一是,它們只會將成本轉嫁給客戶,從而有效地提高通貨膨脹並損害工人階級,或者通過裁員來削減成本。

為什麼各國不通過徵稅的法律並在法律上強制禁止公司做這些事情,並且必須直接從其利潤和/或所有者權益中支付?這可能採取的形式可能是政府要求所有超過一定規模的企業必須在不授予政府投票權的情況下向政府發行其 X% 的股份,從而政府擁有其全部利潤的 X%。

有沒有國家做過這樣的事情?如果是這樣,它對他們有什麼作用?

我看不出政府如何從企業利潤中抽取 X% 來阻止企業提高價格(或者這只是執行條款中的懲罰?),所以我將忽略這部分。


您所描述的本質上是設置價格,確定企業可以設置和不能設置的價格。(如果你只是禁止轉嫁成本,企業會聲稱他們沒有這樣做,他們只是碰巧因為其他原因而提高價格。)

這通常意味著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因為市場最重要的功能是定價。允許市場這樣做會帶來各種好處:平衡供需,為創新提供激勵等。

在某種程度上,甚至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體也參與定價。有時政府會對某些產品設定價格上限。這背後的常見原因是

  1. 公平:在較低的價格下,需求將超過供應(實際上低價可能會減少供應),但每個人都有機會購買一些這種商品,而不僅僅是能夠負擔得起更高均衡價格的富人。(見租金控制。)動態影響被假設為負:較低的價格將抑制未來的投資。
  2. 非競爭性市場:如果市場運作不正常,例如,某人壟斷了商品,定價實際上可能會增加銷售量並對淨福利產生積極影響。
  3. 反哄抬物價:如果短期需求激增且供應缺乏彈性,特定市場的價格可能會飆升。(Covid-19 大流行開始時一些好的市場就是這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價格上限可能會將福利從生產者轉移給消費者,而不會造成重大的福利損失(如果供應確實非常缺乏彈性)。“反哄抬物價”一詞有點令人遺憾,因為它帶有煽情色彩。
  4. 還有非經濟原因:這種措施可能在政治上很受歡迎,即使存在不利因素,因為這些不利因素不會立即顯現。

推薦閱讀: 監管經濟理論回顧

其他答案已經提供了一些直覺,因此我將嘗試稍微更具技術性(儘管不會使非經濟學家無法理解)。

tl;博士:

政府不能僅僅通過控制價格來防止轉嫁稅負(充其量它可以減輕它,甚至以犧牲工人為代價)。一般來說,為了防止轉移負擔,它必須徹底國有化企業並建立中央計劃經濟。中央計劃經濟通常不被經濟學家認可,因為它們導致效率低下和物質福利標準降低。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有稅收,稅收和再分配也不能改善窮人的福利(見答案的第三部分),但它確實意味著市場經濟中的稅收負擔通常會在整個經濟中廣泛分佈我們喜歡與否。

完整答案:

市場稅負分佈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討論稅收負擔如何轉移開始。

首先,實際上公司自己無法決定將多少負擔轉嫁給消費者。因此,原始陳述的整個前提是:

反對對大企業徵稅的理由之一是,他們只會將成本轉嫁給客戶

實際上是神話,但與大多數神話一樣,它有一個真理的核心。實際上,稅收負擔在經濟中的分配方式取決於供需參數,企業甚至政府對這些參數幾乎沒有控制權。例如,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分配稅負時,一般的經驗法則是市場(供給或需求)更具彈性的一方承擔的稅負份額較低(參見曼昆經濟學原理(第 8 ed.) - 第 6-2 節稅收(從第 121 頁開始)。

為了讓消費者不承擔稅收負擔,他們的需求要麼完全有彈性,要麼供應不能完全沒有彈性。鑑於需求主要由消費者偏好決定,政府對此無能為力。例如,可以通過宣傳改變偏好,但我什至無法理解將非彈性需求(比如胰島素)轉變為完全彈性需求所需的那種灌輸(這將是一項壯舉,甚至會讓老大哥充滿了羨慕)。否則政府將不得不阻止價格和數量以任何方式發生變化,這無異於將公司國有化。

實用的程式化範例

這可以通過一個程式化的例子來說明。假設需求是 $ Q_d=100-p $ 供應是 $ Q_s= 10+p $ , 在哪裡 $ p $ 和 $ Q $ 分別是價格和數量。此外,讓我們假設一個簡單的生產函式,其中產品與就業成正比 $ Q=L $ . 我們必須從一個不徵稅的例子開始,因為稅收負擔是根據生產者剩餘和消費者剩餘與不徵稅情況的差異來計算的。在這個典型的不徵稅均衡範例中,情況如下:

$$ Q_d = Q_S \implies 100-p= 10+p \implies p^* = 45€ \implies Q^* = 55 $$

其中星星表示平衡。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從市場上購買商品獲得的利益)總是以需求曲線下方和均衡價格上方的面積給出:

$$ CS= \int_{0}^{Q^*} p(Q_d) dQ - p^Q^ $$

在哪裡 $ p(Q_d) $ 是逆需求函式,因為按照慣例,價格會繼續上漲 $ y $ -軸。通過評估積分,我們發現在這種情況下 $ CS=1512.5€ $ .

生產者剩餘 $ PS $ (類比 $ CS $ 對於生產者,由低於均衡價格和高於供給曲線的面積給出,因此:

$$ PS= p^Q^- \int_0^{Q^*} p(Q_s) dQ, $$

在哪裡 $ p(Q_s) $ 是逆供給曲線。在這種情況下 $ PS=962.5€ $

現在如果政府徵收一些稅 $ t=\$1 $ 對於僅在生產商處銷售的每種產品,我們都會獲得一些稅收負擔,但不是全部。這會將供應更改為: $ Q_s=10+p-t \implies Q_s = 9+p $ .

$$ Q_d = Q_S \implies 100-p= 9+p \implies p^* = 45.5€ \implies Q^* = 54.5 $$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稅收設定為 $ 1€ $ 這個例子中的公司是理性利潤最大化的——因此他們想盡可能多地向消費者轉移稅——他們只能通過 $ \$0.5 $ 消費者而不是整體 $ 1€ $ . 此外,新 $ CS_{\text{ after $t$}} = 1485.125€ $ 因此,消費者的稅收負擔為: $ CS-CS_{\text{ after $t$}}= 1512.5-1485.125= 27.375€ $ . 新的生產者剩餘是 $ 940.125€ $ 所以他們的負擔是 $ PS- PS_{\text{ after $t$}} = 962.5 - 940.125 = 22.375€ $ . 因此,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分擔稅收負擔。我們還看到工人被“搞砸了”,因為根據我們之前對生產的假設,現在就業率較低 $ Q^=L^=54,5 $ 所以就業下降 $ 0.5 $ . 一般而言,只有在市場一側完全有彈性而另一側沒有彈性的特殊情況下,我們才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市場只有一側承擔全部稅收負擔,而工人的命運與生產者的財富。

這個例子展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決定稅收負擔如何分配的是整個市場——公司不會自己決定這一點。政府也不能僅僅通過說明誰在法律上繳納稅款來決定這一點,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法律上只對公司徵稅

價格控制可以消除稅收負擔嗎?

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儘管它可以改變負擔的分配。讓我們繼續前面的例子,假設政府除了 $ t=1€ $ 將價格固定在舊均衡 $ p=\bar{p}=45€ $ . 現在會發生什麼?現在我們將擁有:

$$ Q_d = 100 - \bar{p} =55 $$

$$ Q_s = 10 + \bar{p} -t = 9+45 = 54 $$

所以儘管需求是 $ 55 $ 只要 $ 54 $ 產品單位將由公司生產(即 $ Q $ 我們在計算中使用 $ CS $ 和 $ PS $ 是 $ 54 $ )。這給了我們 $ CS=1512€ $ 和 $ PS=486€ $ . 所以即使現在消費者的負擔只會 $ 0.5€ $ 這是較低的,它不能完全消除,除非開始時沒有任何負擔(通常結果不會那麼令人印象深刻,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恰好落在彈性為的需求曲線的一部分上比較大)。此外,注意就業現在整體下降 $ 1 $ 當我們在沒有任何價格控制的情況下徵稅時,這是以前的兩倍。最後請注意,為了減輕消費者的負擔 $ 26.875€ $ 我們不得不大聲疾呼增加製片人的負擔 $ 476.5€ $ . 只要您認為消費者至少不是大約。 $ 18 \times $ 更值得這樣做的是糟糕的交易(請記住,並非所有生產者都是高收入個人)。

這甚至不是故事的全部。上面的例子是微不足道的,過於簡單的靜態案例。在現實生活中,均衡價格不斷變化,政府無法辨識它。政府不能簡單地保持原價 $ 45€ $ 如果人們的偏好或供需的任何其他相關參數發生變化。即使有了大數據和現代 IT 技術,政府也無法直接客觀地觀察這些變化,因為其中許多(如偏好)純粹是在消費者的頭腦中,他們沒有動力向政府提供準確的資訊(即使他們願意在他們真正做出選擇之前,他們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偏好)。真正的均衡價格離政府規定的價格越遠,人們的境況就越差(假設沒有市場失靈的特殊情況,即使這樣設定原油價格也是一個糟糕的主意),所以這必然會引起問題。我贏了’ 無需進一步解釋這一點,因為這個答案已經太長了,但您可以在任何本科教科書中看到詳細解釋(例如同上。經濟學原理(第 8 版)第 6-1 章對價格的控制,第 112 頁)。我還認為,這被認為是一個共識點,幾乎可以包含在任何本科教科書中,這一事實不言而喻,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資訊,請考慮將其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發布。

此外,為了讓政府完全消除消費者的負擔,它不僅要設定價格,還要設定生產數量,進而擴大就業。在這一點上,即使我們在法律上保留私有製,公司實際上也是國有化的,因為政府會做所有的價格設定、數量設定、就業設定選擇。鑑於利潤實際上是公司通過優化他們的 $ p $ 和 $ Q $ 目前不需要私有製。如果政府設置 $ p $ 和 $ Q $ 如果公司的利潤不足以維持企業的活力,無法成為所有者的最佳選擇,那麼所有者將關閉企業,如果 $ p $ 和 $ Q $ 足夠高了,當政府為個人工作時,為什麼個人要獲得獎勵?

結論

如上例所示,為了防止政府將稅收影響轉嫁給消費者,同時保持就業不變,政府不僅要控制價格,還要控制產量。那時,我們將經濟轉變為中央計劃經濟。歷史上有幾個國家試圖集中規劃他們的經濟,唯一倖存的案例(據我所知)是北韓。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中央計劃經濟不是組織經濟的好方法。這是由於所謂的經濟計算問題(或一些作者稱之為社會主義計算問題),它指出在沒有市場價格和私有製的情況下,不可能進行經濟計算以優化生產。同樣,我現在不會在這裡剖析這個問題,因為僅就這個主題編寫了書籍(儘管如果有興趣,我鼓勵您將其作為單獨的問題發布)。

最後,以上都不是反對稅收的論據。需要政府來優化公共產品的提供以及(取決於人們的政治偏好)再分配(請參閱丹尼斯·穆勒的公共選擇 III,了解我們需要政府的各種原因的詳細概述)。問題很簡單,政府不可能自由選擇誰來承擔和誰不承擔稅收負擔。


PS:當然,上面的例子非常程式化。即使我包含了技術範例,我也希望將所有內容都保持在本科水平和非經濟學家友好性 - 因為根據我的經驗,當人們看到一些他們可以通過的案例時,他們更容易理解概念(即使案例很簡單)。

如果您想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那麼我建議您進一步閱讀:

  •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門經濟學。- 全文
  • 曼昆。經濟學原理 - 全文
  • 工作組。微觀經濟理論。- 選擇討論福利和稅收的章節
  • 瓦里安。微觀經濟分析 - 討論福利和稅收的選定章節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4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