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基金利率與聯邦貼現率相比如何?
聯邦基金利率是銀行在聯邦基金市場上隔夜借款以滿足其準備金要求時向銀行收取的利率。該利率受美聯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聯邦貼現率是銀行從美聯儲借款以滿足其準備金要求時向銀行收取的利率。這個比率取決於銀行需要多少資金以及美聯儲願意提供多少。
在我看來,這兩個比率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幾乎相等。如果貼現率低於聯邦基金利率,那麼存款機構將向美聯儲借款,而不是相互借款。因此,對中央銀行準備金的這種額外需求推高了貼現率,使其等於聯邦基金利率。如果聯邦基金利率低於貼現率,則會發生相反的情況。它是否正確?
您是對的,由於您提到的原因,這兩個系列緊密相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貼現率實際上曾經是基金利率的上限。正是因為如果聯邦基金利率低於貼現率,大多數銀行都會調整其在聯邦基金市場的準備金頭寸,當聯邦基金利率上升到貼現率水平時,以貼現率借款會更便宜,所以銀行只是這樣做。
但是,它們並不總是像您期望的那樣接近,尤其是貼現率不再充當上限。這在文獻中有幾個原因,主要是因為以這兩種利率借款都有不同的條件。
例如,Meulendyke (1998 ) 認為:
自 1960 年代中期以來,基本貼現率經常低於現行的聯邦基金利率。美聯儲依靠行政程序通過限制借貸的頻率和數量來限制對視窗的訪問。…美聯儲的行政限制曾經是阻礙借貸的主要因素,但在過去十年中,銀行本身對大部分限制負責。1980 年代,少數幾家陷入財務困境的銀行大量借款,導致其他銀行因擔心儲戶可能得出結論認為他們也陷入困境而避開視窗。不願藉款導致了一個看似矛盾的結果——即,當通過貼現視窗提供時,銀行系統中的準備金數量增加,
她進一步辯稱:
直到 1960 年代中期,聯邦基金利率並未高於貼現率。在“緊縮貨幣時期”,當交易台建立大量淨借入準備金頭寸時,資金通常以貼現率進行交易,資金利率不被視為貨幣市場狀況的有用指標。當自由準備金很高時,基金的交易價格通常低於貼現率,並表現出一些日常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基金利率作為儲備可用性的指標受到了更多關注。當基金利率首次升至貼現率之上時,出現了相當大的意外,在 1964 年 10 月短暫上升,在 1965 年更持久。隨著大型銀行成為資產負債表負債方的更積極管理者,它們在市場上持續借入資金方式。銀行在 1961 年引入了大額可轉讓存單 (CDs)。但根據 Q 條例,CD 借款(直到 1991 年)受準備金要求和(直到 1970 年)利率上限的限制。通過聯邦基金市場從其他銀行借款是免費的準備金要求和利率上限。此外,它們不受適用於美聯儲貼現視窗的長期使用限制。負債管理技術的變化意味著,如果個別銀行願意積極競標其他銀行的批發融資,即使它們沒有自由準備金,它們也可以擴大信貸。但是,CD 借款(直到 1991 年)受制於 Q 條例下的準備金要求和(直到 1970 年)利率上限。通過聯邦基金市場從其他銀行借款不受準備金要求和利率上限的限制。此外,它們不受適用於美聯儲貼現視窗的長期使用限制。負債管理技術的變化意味著,如果個別銀行願意積極競標其他銀行的批發融資,即使它們沒有自由準備金,它們也可以擴大信貸。但是,CD 借款(直到 1991 年)受制於 Q 條例下的準備金要求和(直到 1970 年)利率上限。通過聯邦基金市場從其他銀行借款不受準備金要求和利率上限的限制。此外,它們不受適用於美聯儲貼現視窗的長期使用限制。負債管理技術的變化意味著,如果個別銀行願意積極競標其他銀行的批發融資,即使它們沒有自由準備金,它們也可以擴大信貸。它們不受適用於美聯儲貼現視窗的長期使用限制。負債管理技術的變化意味著,如果個別銀行願意積極競標其他銀行的批發融資,即使它們沒有自由準備金,它們也可以擴大信貸。它們不受適用於美聯儲貼現視窗的長期使用限制。負債管理技術的變化意味著,如果個別銀行願意積極競標其他銀行的批發融資,即使它們沒有自由準備金,它們也可以擴大信貸。
這些以及可能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將導致兩者在某些情況下出現分歧,因為以這些利率借款可能會受到不同條件的影響並具有不同的影響。您可以在下面的圖表中看到,紅色的聯邦基金利率和藍色的貼現率(基於 FRED 數據)有時可能相差很大,但實際上往往彼此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