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
為什麼在項目的資本預算中忽略了融資成本?
我遇到的任何金融教科書,包括 CFA 材料,都這樣寫:
- “融資成本被忽略了。這似乎不切實際,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多數時候,分析師想知道資本投資產生的稅後經營現金流量。然後,這些稅後現金流量和投資支出按“要求的回報率”貼現以找到淨現值 (NPV)。融資成本反映在要求的回報率中。如果我們將融資成本包括在現金流和貼現率中,我們將重複計算融資成本。因此,即使一個項目可能通過債務和股權的某種組合融資,我們也忽略了這些成本,專注於運營現金流並在貼現率中擷取債務(和其他資本)的成本。 " 取自 CFA 課程。
- 我很難從實踐和理論的角度理解它的合理性。
- 在對債券等固定收益證券進行估值時,支付的利息被視為現金流量,即使它們隨後以某個適用的貼現率進行貼現,這也是市場如何校準利息和本金支付及其時間的產物。隨後出現的一個邏輯問題如下:如果根據這一論點,我們在債券估值的理論框架中也重複計算,那麼在資本預算項目中“不重複計算”的論點有多有效。
我認為教科書暗示大多數資本預算並未明確包括特定項目的融資機制。取而代之的是,規劃者將使用一些總體平均企業資本成本,而實際籌集資金的細節則留給財政部長。在這些情況下,融資成本是最低迴報率(即要求的回報率)的一部分。這是處理較小項目而不涉及融資細節的捷徑。
如果一個項目如此之大以至於需要專門定制的融資,並且可以很好地理解這種融資,從而可以適當地估算其成本,那麼可以在模型中使用這些特定於項目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預計項目將被包裹在自己的實體中,將其與任何母公司隔離開來,並且子公司的任何融資都將根據項目本身的優點定價。這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方式來確定項目特定的所需回報率。
至於債券,我不理解你的論點/困惑。債券被設計為具有特定的票面利率,通常選擇為發行時的現行利率,但這是任意的。一旦設計/發行,這些未來的名義支付(息票和最終本金)是固定的。在未來某個時間對債券進行估值時,我們會根據每筆付款的信用質量和期限以適當的貼現率對這些固定的未來美元進行貼現。這個適當的貼現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因此固定的美元支付會導致現值的變化……即債券價格的變化。只有一次折扣正在進行,而且是在估值過程中。
很簡單,因為您想衡量項目的運營盈利能力,因此排除所有融資問題。如果項目被選中,將出售融資問題(貸款與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