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邊境開放的鄰國,工資中位數怎麼可能有顯著差異?
以德國和捷克為例。兩者都是歐盟成員國,因此兩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很小。然而,德國的工資中位數幾乎是捷克共和國的 3 倍。怎麼可能?
德國人的生產力是捷克人的三倍嗎?他們生產的產品價格是全球市場價格的三倍嗎?如果是這樣,這是否意味著瑞士(工資中位數是德國的兩倍)的生產力是德國的兩倍,是捷克共和國的六倍?
我根本不明白貨幣差異從何而來,尤其是在邊境開放的鄰國。對於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例如沙特阿拉伯與約旦),這當然很容易理解,但在以製造業為基礎的經濟體中則不然。
根本原因可能是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假設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下降,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移民流動並不像簡單的 GE 模型所預測的那樣等同於勞動生產力和工資。
我可以想到幾個因素:
- 搬家成本高
- 在德國的捷克人的生產力不如在德國的德國人,因為他們不會說德語。
- 人們更願意住在自己的祖國,即使這意味著賺取較低的工資。
話雖如此,我猜捷克共和國的工資增長速度比瑞士或德國快得多,而且差距確實在慢慢縮小。
正如托比亞斯所說,一般來說,如果人們在區域之間移動,直到預期效用(在任一區域工作)相等,工資才會在鄰近區域進行調整。如果有一個(固定的)搬家成本,人們不會搬家,直到預期效用相等,但直到在任一區域移動的預期效用差異等於搬家的效用成本。
在極端情況下,如果有些人只是因為規定不能搬家,搬家的成本將是無限的,你可以承受預期效用的任何差異。
工資和生產力之間的差異
為什麼我一直說預期效用而不是工資?這是因為工資通常不僅僅反映生產力。它們還包含補償差。
也就是說,工作有不同的非金錢利益(除了工資之外,你獲得的快樂)。要讓一個工人做一份真正不好玩的工作,你必須付給他比換一份工作更多的錢。
這是一個普遍的概念。你必須補償工人工作時間更長、老闆更嚴厲、勞動力市場摩擦更大或失業風險更高、非工資補償更低、生活成本更高。
其中一些因素(可能還有更多因素)可能表明德國公司不得不更多地補償他們的工人——尤其是生活成本。
這並不否認潛在的生產力差異
然而,與此同時,你真的可以認為,在德國這樣一個結構嚴密、效率高的國家,公司從員工那裡得到的收益比其他地方更多——這意味著他們的員工更有生產力。由於衡量生產率並不容易,而且它的原因是在公司層面,我不確定這個問題是否已經通過經驗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