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馮·諾依曼-摩根斯坦公理相矛盾
這是一個取自 Shmuel Zamir 的故事 - 博弈論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線發生的真實事件,5 似乎與效用理論相矛盾。
一個負責轟炸東京的美國轟炸機中隊駐紮在距離轟炸機目標 3000 公里的塞班島。鑑於轟炸機必須覆蓋的距離很遠,它們在沒有戰鬥機陪伴的情況下飛行,攜帶的炸彈很少,以減少燃料消耗。每名飛行員都計劃在成功進行 30 次轟炸後輪換返回美國,但日本的防空系統非常高效,只有一半的飛行員能夠在 30 次轟炸中倖存下來。
運籌學專家計算了一種方法,通過增加每架飛機攜帶的炸彈載荷來提高飛行員整體生存的機率——代價是每架飛機只放置足夠的燃料以向一個方向飛行。計算表明,增加每架飛機的炸彈數量將顯著減少所需的轟炸次數,使四分之三的飛行員能夠立即輪換返回美國,而無需他們執行任何更多任務。然而,剩下的飛行員將面臨一定的死亡,因為他們在東京上空投下炸彈後將無法返回基地。
每個飛行員都直接拒絕了建議的彩票。他們都更喜歡他們現有的情況。"
它們是否與馮·諾依曼-摩根斯坦公理相矛盾?特別是連續和獨立公理?
永遠不要告訴我賠率
《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中的韓索羅
在大多數領域,人們似乎都厭惡模棱兩可(Binmore, Stewart, and Voorhoeve (2012) , Ellsberg (1961)),這大致意味著人們更喜歡機率已知的彩票,而不是機率未知的彩票,保持固定的機率風險。
這個故事,就像韓索羅的故事一樣,是一個關於模棱兩可的行為的故事(模棱兩可的愛是模棱兩可的厭惡,就像風險愛好是風險厭惡一樣)。轟炸機飛行員更喜歡不確定(但更高)的死亡機率,而不是單向炸彈執行的確定(但低得多)的死亡機率,這似乎是模棱兩可行為的典型例子。
除了模糊中性之外的任何事情都違反了預期效用理論的假設。特別是,Ellsberg 的思想實驗顯示了模棱兩可厭惡,這違反了Machina 和 Siniscalchi (2013)的 Savage 的 P2 和 p4* 公理:
雖然大多數 Ellsberg 骨灰盒範例都說明了 P2 和 P4* 的違反,但並非所有範例都如此,並且偏離機率複雜性(即違反 P4*)構成了模棱兩可厭惡或模棱兩可偏好的現象。
同樣,我預計大多數模棱兩可的行為都是對 P2 和 p4* 的違反。
此外,就其價值而言,我不清楚死亡的效用是否是一個明確指定的對象。你不存在,那麼你的效用函式應該取什麼值呢?
更新:我沒有關於違反公理的 Von Neumann–Morgenstern 相關引文,但這是我最好的猜測。連續性和獨立性公理都基於存在機率來建立對彩票的偏好排序。但埃爾斯伯格在他的悖論中表明,在模棱兩可厭惡的情況下,不存在可以使觀察到的行為合理化的機率信念。如果該機率不存在,則可能違反了一個或多個連續性和獨立性公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馮諾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