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

博弈論中行為崩潰的例子?

  • May 14, 2018

我正在嘗試編譯博弈論崩潰的多個場景。具體來說,我正在尋找博弈論預測某些行為的場景,但在現實世界的場景或實驗中,人們的行為往往截然不同。

這是基於最後通牒遊戲的我正在尋找的那種東西的例子:

  • 兩個玩家 A 和 B 被提供一定數量的錢,例如 100 歐元,讓他們在他們之間分享。
  • 玩家 A 首先決定分組(例如 50-50、60-40、90-10 或任何玩家 A 決定)。
  • 玩家 B 選擇接受玩家 A 的分成,在這種情況下,每個玩家都收到玩家 A 指定的金額;或者玩家 B 拒絕玩家 A 的分割,在這種情況下,兩個玩家都獲得 0 歐元。
  • 遊戲只玩一次;沒有重複。

經典博弈論預測,只要玩家 A 提供任何讓玩家 B 獲得超過 0 歐元的分成,玩家 B 就會接受該提議。例如,如果玩家 A 提供 99-1,那麼玩家 B 會接受這個提議,因為 1 歐元總比沒有好。然而,據我了解,實驗表明,對於許多低於 50-50 的報價,玩家 B 拒絕了報價。解釋是,當玩家 B 認為玩家 A 不公平時,玩家 B 通常更喜歡兩個玩家都沒有得到任何東西,而不是接受他們認為不公平的待遇。顯然,拒絕取決於玩家 B 最終會收到多少。(例如,如果有 100 歐元的賭注,玩家 B 可能會拒絕 90-10 的平分,但如果有 1000 歐元的賭注,玩家 B 可能會勉強接受。)

誰能提供任何已知博弈論預測與實際人類行為不同的例子?

嚴格來說,在我給出的例子中,問題不在於博弈論的“理論”部分;問題在於正確指定實用程序。玩家的實際效用是他們將收到的錢和他們對公平的看法的函式。因為經典的遊戲只用金錢來指定它們的效用,所以預測失敗了,因為公平的感知也很重要,但卻被忽視了。它被忽略了,因為它更難量化和在與貨幣相同的尺度上準確指定。事實上,我強烈懷疑我所要求的所有案例都會涉及類似的元素:博弈論預測失敗是因為玩家的效用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行為方面,而這些方面在博弈模型中沒有指定,因為它們很難量化。

我將這個問題與Cognitive Science StackExchange交叉發布,因為我最初將它發佈在數學 StackExchange上,但在那裡沒有收到太多有用的答案。

這是一篇文章,報導了幾個實驗室實驗,這些實驗顯示了一些收益結構的理論預測和觀察到的行為之間存在很大的不一致:

Goeree, JK 和 Holt, CA, 2001。博弈論的十個小寶藏和十個直覺的矛盾。美國經濟評論,91,1402-1422。 https://doi.org/10.1257/aer.91.5.1402

還有一些論文研究了最後通牒遊戲的變體,以量化玩家對公平的偏好。這樣做的一種方法是比較 (i) 兩個人類玩家相互互動的遊戲和 (ii) 人類玩家與電腦互動的遊戲(因此沒有社交偏好的範圍):

Hoppe, EI 和 Schmitz, PW, 2013。不完全資訊和社會偏好下的契約:一項實驗研究。經濟研究評論,80,1516-1544。 https://doi.org/10.1093/restud/rdt010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