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要求

亞當·斯密和普遍富裕

  • May 29, 2017

亞當·斯密似乎在說,治理的目標是“普世富裕,延伸到最底層的人民”,他似乎認為這在資本主義的極簡主義政府中是可以實現的。顯然,事情並沒有像他想像的那樣發展,這促使卡爾·馬克思在 90 年後斷言,受國家保護的資本主義是盜竊的合法化。經濟學家代表史密斯做了哪些辯護?參考讚賞。

馬克思的批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於消除了市場“看不見的手”,共產主義即使不是更多,也可以成為“盜竊的合法化”。

對於你的問題,我要指出芝加哥學派將反托拉斯政府乾預視為對亞當·斯密直覺的辯護,儘管對“看不見的手”無限制地管理市場公平的能力的嚴格信念有所修改。

Michael S. Jacobs 在 1995 年發表於《北卡羅來納州法律評論》的文章“An Essay on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Antitrust Economics”中討論了芝加哥學派反壟斷觀點的興起。對於芝加哥人來說,反壟斷行動是保護自由市場的工具。這與亞當·斯密的經濟體系概念相一致,通過應用嚴格的指導方針,即在考慮反壟斷干預時,“消費者福利,狹義地從明確的經濟術語中理解,應該是唯一的調查對象”(Jacobs,1995。例如 Herbert Hovenkamp , 1985)。這些工具只能在嚴格注意保持市場效率的情況下使用——暗指史密斯的基本前提。

反托拉斯立法的主題提供了政府乾預自由市場的作用的一個例子,同時尊重以最小化的方式頒布它的需要。

可以在文章中找到其他參考材料 - 它被高度標註。

連結:“關於反壟斷經濟學規範基礎的論文”。Michael S. Jacobs,《北卡羅來納州法律評論》,1995 年。

這個答案有兩個部分。

1)為什麼從馬克思主義者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下的“仁慈的社會福利最大化者”政府是一種幻想。

史密斯關於最小政府的觀點符合他的經濟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最大的社會福利是無形之手引導自利個人的結果。

對於(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這種觀點是幼稚的,因為國家並不代表當時的工人和無產者,而是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組織為輝格黨)和貴族(托利黨)使用的工具,相互競爭在他們之間,以促進他們階級的利益,這不是直接改善下層和上層階級的福利。

實際上,直到工人組織起來,部分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發,工會、互助社、合作社和集體行動才出現,試圖獲得更多的社會和政治權利。1900 年,英國工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正是當工人代表掌權時,政府才成為有利於他們利益的工具。

此外,(主要)是在一場巨大的全球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福利國家在歐洲鞏固了幾十年的階級鬥爭。從 50 年代到 70 年代,這是工人的黃金時代,各個社會的工資中位數都在增加。然而,在幕後,經濟自由主義者和右翼經濟學家已經在構想並慢慢策劃一個不同的社會。隨著 1970 年代凱恩斯主義的危機,他們抓住機會,與撒切爾和里根(以及皮諾切特)一起付諸實踐,推行有利於資本家(例如降低稅收)和反對工人(例如攻擊工會)的政策;新自由主義已經開始了。全球化是為了進一步降低工人的影響力,有利於全球精英,我們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後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何代表史密斯的辯護都是有缺陷的,因為政府的利益首先反映的是執政黨的利益,而不是“延伸到最底層人民的普遍富裕”的利益。如前所述,工人生活機會的改善主要是左翼干預主義政府,而不是極少數政府。

2)經濟學家如何解釋政府萎縮和全球化加劇的時代(即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以及過去 30 年的大致政治發展)並沒有促進普遍富裕,而是擴大了不平等?

我想強調兩個問題。首先是技術變革。許多人認為,技術變革的性質使某些人群受益。這種變化的一個例子是技能偏向的技術變化,或 SBTC。這表明新技術是對高技能工人的補充,從而增加了技能溢價和不平等。最近的例子包括偏向任務的技術變革,有人認為這導致了工作兩極分化。這與 20 世紀大部分時間的技術變革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的結果是促進了製造業和其他高薪工作的就業。相比之下,資訊通信技術等新一波技術變革引發了大量的離岸外包。,通過降低貿易成本。因此,許多工作已經從發達經濟體轉移到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儘管對於所有國家來說,證據並不那麼清楚,例如德國)。最後,何況機器人。有新的證據表明機器人正在減少就業和工資(儘管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由於公司所有權在人口中分佈不均,這種發展可能會導致更大的不平等。

其他人則認為,貿易本身比史密斯最初想像的要復雜得多。相對優勢的簡單李嘉圖論證預測每個貿易夥伴都會受益,而更複雜的分析則預測國家內部的差異化效應。例如,Stolper-Samuelson 定理指出,隨著國家進行雙邊貿易,對某些商品的專業化會影響因素的回報。特別是在出口資本密集型商品和進口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富裕國家,資本相對於勞動的相對回報增加。結果,公司所有者的利潤/租金相對於工資增加。這導致更高的不平等,因為要素收入和個人收入的分配並不相同(富人比窮人擁有更多的金融資本)。

實際上,全球化意味著發達經濟體勞動力市場的大規模擴張。將東亞的納入視為一次巨大的勞動力衝擊,數十億新工人突然進入勞動力市場。出乎意料的是,如此巨大的衝擊意味著對富裕國家工人實際工資增長的強大力量。有證據表明,這種衝擊意味著離岸外包、去工業化、就業向服務業的重組,要麼是少數人的高技能,要麼是多數人的低技能。

現在,正如布蘭科·米拉諾維奇最近強調的那樣,全球不平等(即好像世界是一個國家的不平等)已經減少。他的“著名”大象曲線表明,發展中國家的許多人已經擺脫了貧困,世界各地“中產階級”的收入增加了,而發達經濟體的工人則以犧牲為代價(與上述文獻一致) .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種分析。另見Dani Rodrik最近一篇比較貿易與基於勞動力的全球化的文章。

在我看來,這是文獻中為什麼最小政府(即看不見的手)、自由主義和全球化沒有使大多數人受益的兩個例子。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