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有哪些既是共識又遠離常識的結果?
經濟學中有哪些結果既是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共識,又遠非常識?
我也歡迎對我們應該理解為共識的明確定義提出建議,特別是考慮到經濟學是一個在方法論上有很多分歧的領域。讓我先嘗試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建議的共識定義是:
有一群專家聲稱結果肯定是真的。
正如 Paul Samuelson ( 1969 ) 所說:
數以千計的重要而聰明的人……從未能夠掌握教義
$$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為自己或在向他們解釋後相信它。
例子
想像一下,一個全身心投入大豆生產的美國工人每年可以生產多達 100 噸大豆。如果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鋼鐵生產上,他每年可以生產多達 4 噸鋼鐵。
相比之下,中國工人的相應數字是 30 噸大豆或 3 噸鋼。
Maximum possible production American Chinese Soybeans 100 30 Steel 4 3
外行可以推理:
美國工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比中國工人更有效率。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簡單地生產我們自己的大豆和鋼鐵呢?
相反,我們正在做從中國進口鋼鐵的愚蠢行為!
這種推理是“常識”。這也是錯誤的。
雖然美國工人“無所不能”(我們說他在生產大豆和鋼鐵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但中國工人在生產鋼鐵方面具有比較優勢(CA)。這是因為生產1噸鋼,美國人放棄了25噸大豆,而中國祇放棄了10噸。
因此,按照CA的原則,美國人應該專注於生產大豆,中國人應該專注於生產鋼鐵。然後,兩者可以進行互惠互利的交易。
數值範例:
假設沒有貿易,美國人將四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生產鋼鐵,其餘時間用於生產大豆。中國人把一半的時間花在每一個上。因此:
1. Consumption without trade American Chinese Soybeans 75 15 Steel 1 1.5
但他們可以通過專業化和交易做得更好。美國人,其 CA 從事大豆生產,應該專攻大豆。而CA從事鋼鐵生產的中國人應該專攻鋼鐵。
2. Production after specialization but before trade American Chinese Soybeans 100 0 Steel 0 3
然後美國人可以用 20 噸大豆換取 1.2 噸鋼鐵。最終結果:
3. Consumption after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 American Chinese Soybeans 80 20 Steel 1.2 1.8
比較情景#1 和#3,我們看到,在專業化和貿易方面,美國和中國工人的境況都更好。值得注意的是,與沒有貿易的情況相比,每個國家都消耗了更多的大豆和鋼鐵。
因此,即使美國人“各方面都做得更好”,但 CA 原則為他為何仍應從中國進口鋼材並“依賴”中國工人提供了強有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