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

反對自由貿易的有效論據?

  • October 4, 2019

最近我讀了伯特蘭·羅素的《政治理想》 (1917)。儘管他在那裡表達了強烈的左翼理想,但他支持自由貿易並批評保護主義。

似乎沒有任何左翼理論家同意羅素的觀點。例如,我引用彼得辛格的《達爾文左派》(1999):

一個世紀以來,資本家通過對工會領導人的鎮壓措施未能完成的事情,世界貿易組織……正在為他們做。當進口壁壘被消除時,以國家為基礎的工會受到破壞。現在,當高工資國家的工人要求更好的條件時,老闆可以威脅要關閉工廠並從中國或其他工資低且工會成員不會製造麻煩的國家進口貨物。

現在,我知道對此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是經濟學等複雜學科的本質。然而,我無法抗拒想知道嚴肅的經濟學學生和學者對辛格的這一論點的看法。

我可以找到更多的技術論文,但你引用的內容並不是什麼大秘密。例如,《經濟學人》引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John Van Reenen 的話:

但只是因為餡餅的大小擴大了

$$ due to free trade $$,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過得更好。將會有一些輸家,他們的蛋糕份額要小得多,以致於減少交易會更好。但是,由於蛋糕的整體規模變大了,政府可以補償失敗者,這仍然可以讓每個人都過得更好。$$ … $$但請記住:多虧了自由貿易,你才能負擔得起$$ better welfare programs $$,因為餅的整體大小更大。

和哈佛教授。丹尼羅德里克寫道

有一個類似 Stolper-Samuelson的結果是非常普遍的,可以表述如下。在競爭條件下,只要進口商品繼續在國內生產——也就是說,排除完全專業化的可能性——總會有至少一種生產要素因貿易自由化而變得更糟。換句話說,貿易通常會產生輸家。這個結果的證明很簡單,可以在這裡快速說明。

$$ the proof is still like half a page $$ 最近在貿易理論方面的工作強調了企業和工人之間的異質性。這些模型在公司和工人之間有額外的再分配利潤,否則看起來非常相似。例如, Grossman、Helpman 和 Kircher(2017 年)通過考慮廣泛工人類別中的異質性來豐富 Stolper-Samuelson 框架。“經理”和“工人”必須在團隊中結合,他們的生產力取決於比賽的質量。貿易自由化除了對廣泛的生產要素和產業產生標準效應外,還引起職業和產業內的重新匹配並產生分配效應。因此,在所有這些模型中,再分配是貿易收益的另一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理論模型 100% 適用於國際貿易的複雜現實,而是經濟學家意識到,在某些條件下,自由貿易可能會使勞動力中的某些部分變得更糟……除非另有原因發生。

儘管如此,經濟學家或至少接受 IGM 調查的美國學術經濟學家的普遍看法是,自由貿易的長期利益大於短期負面影響(包括

$$ un $$某些部門的就業)。 在此處輸入圖像描述

由於該調查還收集了填寫評論/回复,它們是一個有趣的閱讀,但第一個(按字母順序,來自 Acemoglu)可能總結了您詢問的批評:

經濟學家經常低估短期就業成本,這些成本巨大且分佈不均,但可能低於收益。

作為在具體背景下評估這種影響的實證工作的一個例子,Caliendo 等人。(2015)

我們發現,中國進口競爭的增長導致製造業就業份額下降了 0.6 個百分點,失去了大約 100 萬個工作崗位,或者說製造業就業份額變化的 60% 左右沒有被長期趨勢解釋。總體而言,中國的衝擊使美國福利在長期內增加了 6.7%,在短期內增加了 0.2%,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非常不同。

足夠相關的是,IGM 最近對一組歐洲經濟學家(其中一些在美國確實工作)的調查表明,他們並沒有對不平等的影響視而不見。

$$ liberal $$民主。後一項調查還提出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增加政府支出是否合理的問題。因此,補償或至少照顧失敗者(不一定僅源於自由貿易)也是經濟學家不反對的話題。(他們是否應該更多地談論它,是一個不同的問題。)

工會沒有完全被自由貿易剝奪權力是有一些原因的。重要的是產品是面向國內市場還是出口。當生產針對國內市場時,搬遷到國外意味著當地經濟購買力的減弱,這可能會影響自己的銷售。除此之外,額外的運輸成本可能超過節省的勞動力成本。因此,只有在目標國家也存在或出現產品市場時,投資才有意義。由於搬遷到國外,交易成本也會增加,對發展的影響會降低。因此,錯過市場趨勢並失去市場份額的情況更容易發生。自動化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

複雜的工業產品通常還需要成熟的工業環境和訓練有素的專業勞動力。因此,搬遷到國外是戰略決策,必須深思熟慮,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必須首先在目標國家創造合適的環境。

對於在全球交易的增值鏈相對較短的商品,例如服裝,情況就不同了。然而,今天這些已經只是在高工資國家的特殊情況下生產。對於這種商品,低工資國家的工會也處於困境,因為他們與高工資國家的自動化成本競爭。

工會可以很好地判斷自己的權力有多大,並據此塑造自己的訴求。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