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

芬蘭應該退出歐元區嗎?

  • February 16, 2021

芬蘭從 2007-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復甦的經濟非常疲軟。該國過去三年一直處於衰退之中,預計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 0.8%。參見下面的圖表 1(來源:Mehreen Khan,“沉睡的芬蘭如何撕裂歐元項目”,《每日電訊報》,2015 年 4 月 18 日):

芬蘭的口吃復甦

在芬蘭採用歐洲共同貨幣歐元之前,它在 1917 年之後的獨立期間面臨兩次嚴重的衰退(或蕭條)。第一次是 1930 年代的大蕭條,第二次是在 1990 年代初期(其原因包括 1991 年蘇聯解體和北歐國家的銀行危機)。

正如丹斯克銀行首席分析師拉爾斯克里斯滕森在他的部落格中指出的那樣,芬蘭從 1930 年代和 1990 年代初的經濟衰退中復蘇,至少部分是由於其貨幣馬爾卡貶值。芬蘭於 1931 年 10 月放棄了金本位制,隨之而來的是非常強勁的經濟復甦。同樣,在 1990 年代初期,芬蘭奉行高利率的“強馬克卡”政策,將馬克卡的匯率與 ECU 貨幣籃子掛鉤(在 1999 年推出歐元之前)。這項政策於 1992 年 9 月被放棄,允許馬克卡自由浮動和貶值,隨之而來的是強勁的經濟復甦。見圖表 2(來源:Lars Christensen,“Great, Greater, Greatest——芬蘭的三大蕭條”,2014 年 11 月 16 日)下面,它比較了芬蘭經濟在三個蕭條時期的表現:

芬蘭的三個大蕭條

從圖 2 可以看出,在 2007-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幾年中,歐洲央行的緊縮貨幣政策伴隨著芬蘭經濟非常疲軟的複蘇。事實上,正如克里斯滕森所指出的,在歐洲央行 2011 年加息之後,芬蘭經濟在初步復甦後出現收縮。

證據有力地表明,芬蘭需要讓其貨幣貶值才能從嚴重的衰退中復蘇。貶值提振了該國重要的出口部門,包括林產品工業。作為歐元區成員,芬蘭不能貶值其貨幣,其貨幣政策由歐洲中央銀行製定。

經濟學家和評論員在 1990 年代就預見到了這些問題,伯納德·康諾利 (Bernard Connolly) 的著作《歐洲的腐爛之心:歐洲金錢的骯髒戰爭》是最激烈的批評之一。康諾利因批評他曾幫助執行的歐洲匯率機製而被歐盟委員會解僱。他認為歐元主要是一個政治項目,而不是經濟項目,是法國和德國在歐洲實現更大程度的政治一體化項目的一部分。

正如 Connolly 等人在歐元推出前所警告的那樣,位於歐洲外圍且經濟結構不同於德國和法國的小國將遭受不對稱衝擊,無法妥善應對,因為小國缺乏獨立的貨幣和匯率政策。例如,芬蘭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來促進經濟增長。不對稱衝擊是指供需衝擊在不同地理區域之間存在差異,或者這種衝擊不同步變化。

支持靈活匯率的經典論點是由 Milton Friedman 在“The Case fo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pp. 157–203)和 Robert Mundell 在“The Case for Flexible Exchange Rates”中提出的。最優貨幣區理論” [美國經濟評論,卷。51,第 4 期(1961 年 9 月),第 657-665 頁]。然而,在他職業生涯的後期,羅伯特·蒙代爾提出了一個支持歐洲共同貨幣的論點

芬蘭是否應該離開歐元區並返回其舊的國家貨幣馬克卡?鑑於我的評論,顯然我強烈建議應該這樣做,但離開歐元區無疑會對芬蘭和歐盟產生各種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後果會超過正面影響嗎?

我們最接近答案的方法是查看貨幣聯盟之前的退出情況。羅斯發表了一篇論文,廣泛研究了二戰後的所有出口。

摘要很好地恢復了論文的結論:

本文研究了脫離貨幣聯盟的特徵。在戰後時期,近 70 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退出了貨幣聯盟,而 60 多個國家或地區繼續保持在貨幣聯盟中。我將退出貨幣聯盟的國家與留在其中的國家進行比較,發現離開的國家往往更大、更富有、更民主。他們也往往有更高的通貨膨脹。然而,在退出之前、之中或之後通常沒有劇烈的宏觀經濟波動

所表示的影響非常小,這使我得出結論,應該根據政治而非經濟理由做出選擇,但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對此作出自己的回答。

(我想一個長答案可能適合一個長問題……)

目前關於“如何經營一個社會經濟區(SEA)”的知識狀況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有一個政府有權徵收稅款並執行財政政策,以提供一些公共產品,以及還通過再分配來部分消除經濟不平等(不是因為我們是善良和人道主義的人,而是為了不讓不平等最終威脅到 SEA 的存在)。

有該地區的法定貨幣,以政府的主權為後盾。

有一個中央銀行向政府提供貸款,以使貨幣政策成為政府與中央銀行之間的“談判結果”,試圖部分抵消政客被迫(或喜歡)擁有的短期視野. 中央銀行還承擔著商業銀行“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以確保法定貨幣體系的穩定。

如果整個東南亞衝擊襲來,經濟衰退或危機開始,貨幣政策可以用於實際上是“反向因果”計劃:而不是首先生產然後創造貨幣以匹配這種新的生產以用於交換目的,我們首先創造了法定貨幣,它現在充當意外財富,以增加需求,從而產生最終與貨幣相匹配的新產品(這就是“需求方政策”的全部內容)。如果經濟陷入衰退,並且有大量失業的生產要素,它有一些成功的機會(即增加的需求將再次啟動生產要素,而不僅僅是造成通貨膨脹)。

如果不對稱衝擊僅選擇性地打擊 SEA 的某些部分,那麼政府可以將其稅收收入用於(通常是地理上的,但也有部門的)再分配目的,將資源引導到受到打擊的地區/部門。此外,如果生產要素的流動性足夠大,它們將向經濟相對健康的地區/部門轉移,從而緩解生產要素失業問題,如果持續存在,將產生社會問題,並威脅到SEA的凝聚力。

現在考慮歐盟:它有一種貨幣,還有一個中央銀行——但中央銀行不允許充當最後貸款人——目前觀察到的“量化寬鬆”是對官方規則的默默接受的彎曲(而不是破壞)歐洲央行。為什麼要剝奪歐洲央行這樣一個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能?因為這是德國創造共同貨幣的不可轉讓條件,源於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經驗。德國並沒有將這一點強加給其他國家,而是為自己開了一個例外:當仍有德國馬克時,德國中央銀行也不允許充當商業銀行的最後貸款人(事實證明,德國的經濟足夠強大,足以永遠不需要這樣的安全閥)。

歐盟也有一個“政府”(歐盟委員會)——但其財政預算與歐盟經濟相比是如此之小,以至於在不對稱衝擊(再分配發生好吧 - 但它是緩慢而長期的)。此外,成員國的國家預算在政治層面受到審查和壓力,以免向南走。

最後,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生產要素特別是人的要素流動性非常低。

因此,雖然對於像歐盟這樣多元化的地區來說,東南亞範圍的衝擊不太可能發生,但出於同樣的原因,不對稱衝擊更有可能發生——而正是這些不對稱衝擊,歐盟確實缺乏應對的工具,至少是目前已知和使用的工具。

因此,我們似乎不得不承認,如果按照宏觀經濟標準來判斷,歐盟,包括貨幣聯盟,是一個“為時過早”的行動:總的來說,所帶來的困難似乎超過了有形的經濟利益。從理論上講,我們應該首先等待經濟同質化和一體化發生或即將發生,然後通過創建歐盟來加強它。事實上,這就是最初的計劃:歐盟開始時是局部的(國家層面和部門層面的)經濟半聯盟,以緩慢而逐漸地幫助經濟一體化——然後它加速了,因為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突然發生了變化,(深深的)不確定性再次統治了這片土地……

……我們應該努力想像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無論如何都不是那麼古老)的經歷在這片大陸上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記。以歐盟為代表的強制/匆忙的經濟統一/一體化,在我看來,過去和現在仍然主要是試圖讓這些大陸範圍的噩夢安息。既然這是一個“消極”的動機,那麼“積極”的動機自然會出現在這個過程中。

尤其是在2008年危機之後,可以說,目前的歐盟只不過是“感覺窒息,但團結一致,咬牙切齒”……

…所以,也許“每個人都應該退出”?

在我看來,真正的問題是替代方案是否最終會沿著(經濟和/或物理上)“磨礪我們的牙齒到彼此的脖子”的路線 - 或不是。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