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失靈是不變的嗎?什麼正確定義它?
我的教科書將市場失靈定義為“商品或服務的生產或消費對未參與經濟活動的第三方造成額外的正面或負面外部性”。話雖如此,我想問,不是所有的活動都會產生外部性嗎?例如,無論政府如何干預,石油生產總是具有負外部性。因此,市場將永遠失敗。
現在也許我誤解了。也許這意味著只要有任何淨外部性(正面 - 負面),市場就會失敗。請告訴我這是否正確。
此外,根據我所讀到的內容,我了解到,只要社會成本下降,市場就會失敗 $ \neq $ 社會效益。但這是與我之前提到的定義不同的定義(僅處理外部性的定義)。
請告訴我市場失靈實際上代表什麼。是否考慮到社會成本和收益?還是只有外部成本和收益?如果只考慮外部性,一些市場會持續失敗(比如石油消費)嗎?
我不得不介入說市場失靈和外部性不是一回事。所以我認為將市場失靈定義為
當“商品或服務的生產或消費對未參與經濟活動的第三方造成額外的正面或負面外部性”。
外部性只是市場失靈的一個例子。市場失靈更恰當地定義為市場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運作,無法產生有效(福利最大化)分配的任何情況。
市場失靈的根源包括
- 外部性:如果存在負外部性,那麼從社會角度來看,活動往往過多——導致效率低下。
- 市場力量:如果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那麼企業將傾向於將價格提高到邊際成本之上以增加利潤。這導致消費者即使願意支付高於其生產成本的價格也不會購買該商品——這是低效的。
- 資訊不對稱:如果交易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資訊優勢,那麼他/她將試圖利用它來損害交易對手的利益。反過來,這將導致交易發生在對他們來說是有效的(或不信任和未能實現有效交易)的情況下。
- 缺少市場:有時不會發生有效交易,因為市場根本不存在。例如,沒有市場可以為未出生的孩子出生時殘疾並需要終生照顧的風險提供保險,儘管許多父母和他們的孩子都喜歡這種保險(這種說法經常被用來證明存在國家提供的社會保障計劃)。
要解決您的實際問題:
“不是所有的活動都會產生外部性”?是的,但其中許多外部性都是定價的。例如,如果我買了一個蘋果,那麼你就不能再吃那個蘋果,這是一種外部性。然而,這並不會導致市場失靈,因為競爭市場中的價格機制確保我得到一個蘋果,而你不會只有當我願意為那個蘋果支付比你更多的錢時。因此,蘋果會流向最重視它們的人,這是最有效的做法。既然我們在做有效率的事情,就沒有市場失靈。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應該擔心外部性呢?我們應該檢查淨效應是否可以相互抵消。例如,假設某項行動的私人收益低於社會收益,但私人成本也低於社會成本完全相同的數量。那麼最終結果將是 MPB=MPC 的數量與 MSB=MSC 的數量完全相同。然後,私人將採取社會最優行動,不會出現市場失靈。**只有當外部性使得 MPB=MPC 的數量不同於 MSB=MSC 的數量時,才會發生市場失靈。**只有這樣,私人個體的行為(其最優行為是使私人邊際收益和私人邊際成本相等)才會不同於社會最優行為。
關於邊際收益和成本的說明:
在進行此類分析時,我們通常假設目標是最大化總社會福利(綠線),其定義為活動的總累積收益(藍線)與總累積成本(紅線)之間的差異線):
社會邊際收益是增加一單位消費所獲得的社會收益。換句話說,MSB 由 TSB 曲線的斜率給出。同樣,MSC(定義為消費增加一單位時社會承擔的額外成本)等於 TSC 曲線的斜率。
現在,我們觀察到一些有趣的事情:總福利曲線恰好在 TSB 和 TSC 曲線的斜率相等的點處獲得最大值:
換句話說,當 MSB=MSC 時,福利最大化。這不是這個特定圖表的巧合,而是一個更普遍的屬性。
這實際上非常直覺。假設 MSB > MSC。如果我們將消費增加一個單位,那麼社會將獲得 MSB 單位的額外收益和 MSC 單位的額外成本。由於 MSB > MSC,這導致社會福利總額的增加。同樣,如果 MSB < MSC,那麼我們可以減少一個單位的消耗,社會將節省更多的成本而不是失去的收益。所以也沒有 $ MSB>MSC $ 也不 $ MSB<MSC $ 可以與最大化的社會福利相一致。只有當MSB=MSC時,我們才發現沒有辦法通過增加或減少消費來增加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