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樂廣告的目的
對於像百事可樂這樣宣傳相同產品並且現代世界每個人都知道的公司來說,廣告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浪費錢?
如果你太從字面上理解課堂經濟學模型,廣告就很難理解。如果您真的感興趣,我強烈建議您深入研究有關行為經濟學的文獻。但就您的問題而言,百事可樂經營廣告是因為它在一個消費者選擇主要由兩種認知偏見來源驅動的市場中運營:錨定和可用性啟發式。
一方面,每天都有新客戶誕生,如果百事不做廣告,那麼這些新客戶會首先看到可口可樂的廣告。另一方面,由於現有客戶實際上並沒有根據對產品價值的仔細權衡來做出購買決定,因此需要提醒他們百事可樂的存在,並且存在與品牌相關的溫暖、模糊的感覺。這樣,當他們發現自己想喝點東西時,百事可樂可能是最容易想到的品牌,因為這是他們看到的最後一個軟飲料廣告。
這只是我的觀點(建立在一些理論之上,但我絕不聲稱這是完整的真理),但錨定啟發式似乎特別解釋了可樂市場的品牌忠誠度。我是在“盲品測試”時代長大的,我從這些社會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是,當最顯著的產品差異化是沿著品牌線進行時,消費者往往會堅持他們首先遇到的任何產品,因為沒有標籤和來自陳腐的部落主義形式的社會效用,消費者對選擇漠不關心。
我的三個想法:
工業組織理論表明,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銷售相當高品質的“頂級”可樂飲料)想要向其他人“傳達”這一事實。這有時被稱為“燒錢”努力。這個想法是“因為我們銷售高質量的產品,我們可以負擔得起這麼多的廣告——一旦消費者購買了我們的產品,他們就會意識到它實際上是高質量的,並且將來會購買更多”。銷售“低質量”可樂的公司不能花那麼多錢——因此,廣告支出可能被用來表明產品質量。如果消費者重視質量,那麼即使考慮到節省開支,沒有廣告可能比廣告更糟糕。一般來說,有更多廣告的均衡可能比沒有廣告的均衡更有效率。
接下來,根據 Dorfman-Steiner 定理,你會得到那個廣告( $ A $ ) 到收入 ( $ R $ ) 比率應為:$$ \frac{A}{R}=\frac{p-MC}{p}\eta_A=\frac{\eta_A}{-\eta_p} $$在哪裡 $ \eta_A $ 是關於廣告支出的需求彈性(它基本上衡量當廣告支出增加 1% 時需求量增加了多少),並且 $ \eta_p $ 只是需求的價格彈性。
因此,消費者對廣告的反應越大,對價格的反應越低,相對於銷售的最佳廣告水平就越大。軟飲料市場被認為具有相當的廣告彈性和價格彈性。但與此同時,百事可樂或可口可樂等品牌的消費者忠誠度相對其他品牌要強。這意味著,如果價格上漲太多,消費者可能會少買,但不一定會轉向其他可樂品牌。因此,可能是需求實際上(非常)缺乏彈性,從而使廣告相對有利可圖。
對於另一個論點,我們必須考慮百事可樂在什麼樣的市場上運作。我不是可樂飲料市場的專家,但我認為它介於寡頭壟斷(有兩個領導者,我能從頭頂上說出的唯一一個: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和壟斷競爭之間參加人數增加。根據 Dixit 和 Norman (1978) 定義的市場產出是“產出最初是低效的”。他們還表明,利潤最大化會導致廣告水平過高。問題是,當公司最大化利潤時,他們沒有考慮到消費者最終會支付更高的價格來支付廣告成本的事實:
Dixit, A. 和 Norman, V. , (1978), Advertising and Welfar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9, issue 1, p.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