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

公眾監督不完善的串通模式

  • January 14, 2015

眾所周知,消費者的跨期激勵可能對企業維持共謀的潛力起到關鍵作用。據我所知,以前研究該主題的大多數努力都假設行為具有完美的可觀察性。不完善的公共監督將如何影響產業組織的通常結果,關於對稱懲罰和價格戰機制?結果會成立嗎?

Coase (1972)以來,人們已經意識到跨期激勵在決定行業配置和企業行使市場權力的程度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Ausubel 和 Deneckere (1987)Gul (1987)Dutta 等人。(2007 年)Schiraldi 和 Nava(2012 年)在寡頭壟斷環境中分析了這一點,特別是產品耐用性對維持串通協議的可行性的影響。然而,他們的發現與科斯的發現相矛盾,因為他們表明,前瞻性理性消費者的耐心越大,卡特爾就越容易維持勾結。

然而,這些結果假設公司行為的完全可觀察性。那麼,如果我們取消這個(相當嚴格的)假設會發生什麼?我在想Dutta 等人。(2007)的模型用於研究耐用品市場中的卡特爾,並考慮如果將其擴展到隨機環境會發生什麼,使消費者的周轉率隨機化,從而導致監控設置不完善。

根據假設,你會得到不同的答案,所以答案是可能的。想到了兩篇論文。

有關連續時間模型,請參閱Sannikov 和 Skrzypacz (2007)。他們表明,如果新資訊不斷到達並且行動可以根據新資訊快速響應,那麼在監控不完善的情況下,串通是不可能的。

使用離散時間段的著名模型是Green 和 Porter (1984)。它們表明勾結是可能的。企業可以通過考慮價格戰的可能性來維持勾結。

重複博弈中的持續勾結是一個擁有大量多樣文獻的話題。Motta 的《競爭政策、理論與實踐》一書將整個第 4 章都用於它。Whinston 的《反壟斷經濟學講座》的第 2 章對有關定價的現代文獻進行了更高層次的概述。

除了公司定價的相互可觀察性之外,另一個主要的複雜因素是關於需求的信念的異質性(例如,是否存在共同的需求衝擊,或者是否有人偏離了卡特爾?)。該文獻始於Green 和 Porter (1984),他們分析了存在需求不確定性的卡特爾自我執行。Rotemberg 和 Saloner (1986)的一篇類似論文表明,在需求旺盛時期(“繁榮”),價格戰更有可能發生。

最近的一篇論文是Athey 和 Bagwell (2001),其中價格是公開觀察的,但每個公司在每個時期都會收到私下觀察到的成本衝擊。他們表明,如果高成本公司(暫時)放棄市場份額,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維持共謀。他們還分析了溝通和附帶支付(即公司間賄賂以強制串通)的作用。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