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需圖中,為什麼假設只有國內供應商無法供應時才會進口?
首先回顧我所理解的,
供需圖顯示,一旦允許進口……
對進口產品加徵關稅導致消費者剩餘損失和供應商剩餘增加。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完成了所有工作。然而…
這是錯的嗎?但是這個傳統的教科書版本。綠色代表兩者,寬度代表進口數量,面積代表政府盈餘。這不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如果有兩種產品的價格都是 10 美元,那麼無論是在哪個公司或國家製造,我都會在同等條件下購買其中一種。對於大多數產品,我不會在意它們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然而,這張圖表非常清楚地假設進口將在當地供應商能夠提供的地方停止。
正確的版本應該是這樣的:
或者可能是這樣的:
標準的供需模型是一個模型。根據定義,模型是現實的扭曲版本,而不是現實本身。該模型還忽略了運輸成本和其他現實生活問題。
然而,想想關稅降低整體福利的模型的主要資訊。假設消費者隨機決定消費進口產品或國產產品確實會影響政府稅收收入的可能規模,但不會以任何方式改變總體福利下降的主要結果,因為當你計算所有損失的面積時,即使在所有情況都如此的極端情況下考慮到更高的政府收入是進口的,仍然會有淨福利損失。因此,添加這一點“現實主義”(我使用“”因為隨機挑選產品仍然不現實)會使數學複雜化,使您的考試更加困難,並且不會教給您更多資訊。
當然,不同的人可能不同意過於簡單而無用之間的分界線在哪裡——這是一個基於意見的問題,但本科模型過於簡單化是很常見的。在本科物理中,您將不斷假設完美真空、無質量點、零摩擦等。為了獲得足夠的知識來理解更細微的模型,所有這些都是不現實的。無論好壞,所有領域都使用這種“通過過度簡化的模型教初學者”的方法。
稍後在您的博士或碩士水平的學術載體中,您將遇到更複雜、更現實的貿易模型。如果您想在到達那里之前看到它們,可以閱讀 Feenstra 的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或 Bowen、Hollander 或 Viaene 的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或發表關於這些主題的論文。其中一些模型以比 Econ 101 更細緻的方式處理地理、壟斷競爭和其他解決國際貿易的問題。對於您在這裡提出的問題,某些具有明確建模競爭的工業組織 (IO) 模型比假設 50/50 拆分更合適。
PS:你最後一張圖其實是不正確的。在此模型中,政府收入將始終是一個矩形,因為根據定義它是 $ Q_{import}*t $ . 如果您假設將進口一半數量的政府收入,那麼視覺化政府收入的正確方法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