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期

通脹掛鉤債券和資產掉期利差

  • March 16, 2016

我試圖繪製政府通脹掛鉤債券 (ILB) 的資產互換利差與政府名義(普通)參考債券的資產互換利差。

我使用了以下連結中的文章:

http://www.risk.net/risk-magazine/feature/1515067/how-read-asset-swap-prices-inflation-linked-bonds

我的問題/疑慮:

a.) 我對使用淨收益資產互換結構有概念上的擔憂(讓我通過說來說明這一點,鑑於我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我們正在嘗試解決資產掉期價差(內置於資產掉期的浮動腿中),它設置:

PV(Fixed)-PV(Floating)=0

其中,Fixed 表示掉期的固定邊,Floating 表示掉期的浮動邊。我對面值資產掉期結構感到更自在——解決資產掉期價差的問題:

AIP-PV(固定)-PV(浮動)=100

其中 AIP 是目前債券的全價。我之所以喜歡這個,是因為如果發行的債券票面利率很高(相對於目前的利率環境),但全價低於面值(100),人們會認為該債券的信用質量較差(相對於說話 - 只是假設沒有流動性溢價等)這與更大的資產掉期價差相匹配 - 即。作為債券的持有人,我因其較低的信用質量而獲得了更多的補償。

但是我在淨收益資產互換中看不到這種機制,因為全價並沒有內置在結構中(在面值資產互換結構中,在開始時,您為目前價值為全部的債券支付面值在價格上,在淨收益結構下,您支付全價(因​​此 (AIP-100) 項在淨收益結構中不存在,因為它在資產淨額互換結構中存在)

b.) 無論如何,在使用 ILB 的淨收益後,ILB 資產掉期利差的圖表與名義資產掉期利差完全不同 - ILB 利差大約是名義利差大小和圖表形狀的兩倍(相對於債券的到期日)是不穩定的,並且與名義曲線的形狀完全不同

現在這可能是由於 ILB 與普通名義債券的不同信用風險狀況(在上面連結中的文章中解釋)。但本文未能涵蓋如何計算/補償這種不同的信用結構(以便我們可以將 ILB 利差與其參考名義債券的利差進行比較)。如何解釋這一點?

有誰知道應該怎麼做?或更一般地為 ILB 的資產互換利差建模?

任何幫助是極大的讚賞

關於這個主題的一些想法:

a)這就是掉期的定價方式(PV

$$ fixed $$- PF$$ float $$= 0)。如果您考慮一下,債券也是同樣的想法,但有兩條固定的腿(一條是以今天的價格出售債券,另一條是接收利息流和最終還款)。 b) 從理論上講,通脹掛鉤債券和非通脹掛鉤債券之間的區別就是通脹預期。這讓您對市場參與者看到通脹實現的位置有所了解。

在實踐中,通脹掛鉤市場是

  • 小得多(所以流動性並不總是很好,你的時間序列不會像普通的那樣敏感)
  • 一些組織(認為具有固定福利的養老金計劃)絕對需要這些,從而推高了價格。

信用在這裡並不是真正的問題,因為如果發行人相同,您會期望債券具有相同的風險。

假設債券價格為 105。在面值資產互換中,您並沒有真正為債券支付面值。您為債券支付 105,並在場外掉期中收到 5,交易商在 Libor 持平(或聯邦基金)貼現。所以你的最終點差是這兩個交易的平均值。相比之下,在收益掉期中,​​掉期開始時是在市場上的,到到期日時會在市場外漂移 5 個點,因此您越來越多地借給交易商。不同的點差是由於掉期部分的“投資”金額不同。

無論採用哪種方法,由於流動性較低以及市場供求關係,TIPS 在資產互換的基礎上與名義上的相比都便宜。套利的唯一方法是進行背靠背資產互換,為此您將遭受債券的顯著(例如 15-20 個基點)回購差異,因此根據我的經驗消除了大部分套利。

引用自:https://quant.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