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做了哪些取捨?
在托馬斯·索威爾 (Thomas Sowell) 的《基礎經濟學》一書中,他說:
“未滿足的需求”在這些情況下是固有的,無論我們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封建還是其他類型的經濟。這些不同類型的經濟體只是進行權衡的不同製度方式,這在任何經濟體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他一直在談論稀缺意味著什麼以及它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稀缺)每個人想要的東西加起來比實際的要多。這意味著沒有簡單的“雙贏”解決方案,只有嚴肅的、有時是痛苦的權衡取捨。
在現實世界的背景下,具體來說,美國會做出哪些重大的權衡取捨?而且,這些決定有什麼後果或可能有什麼好處?
我問這個的原因是因為我無法真正“描繪”究竟是什麼權衡。
謝謝你的時間!
通過在低於全國的範圍內建構概念,可能更容易掌握權衡的想法。
在個人層面上,你可能會認為權衡是放棄一點點一件事,這樣你就可以擁有更多一點另一件事。所以,也許你把午餐錢存了幾個星期,這樣你就可以買新鞋了。這裡最缺的就是錢。你通過放棄午餐(犧牲)來節省你的錢(你積累了你的稀缺資源),然后買了新鞋(收穫)。權衡是午餐/鞋子。你有點餓,這樣可以穿得更好,給女士們留下深刻印象。
這有點幼稚,但它說明了這裡的想法:權衡只是在可取但不兼容/互斥的事物之間取得平衡。
真正回答您的問題(所有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的一個更好的例子是菲利普斯曲線繪製的失業/通貨膨脹權衡。在這裡,權衡是一個國家必須承受的失業率相對於一個國家必須承受的通貨膨脹量。
正如您在圖片中看到的那樣,降低通貨膨脹是以增加失業率為代價的,而降低失業率則以增加通貨膨脹為代價。因此,一個國家必須通過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來優化其結果。
這應該足以讓你想到美國面臨的權衡取捨。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可能是國家預算決策。最近的金融危機無疑迫使一些重大決定。如果您了解該概念,則相對容易辨識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