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替代品與淨替代品
維基百科解釋了“總替代品”產品和“淨替代品”產品之間的區別。然而,數學解釋並沒有給出關於這些概念的太多直覺。所以我的問題是:
- 總替代品和淨替代品之間的直覺區別是什麼?
- 這些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好的例子?
- 為什麼對競爭均衡的要求是“總替代”而不是“淨替代”?即,如果產品是淨替代品,為什麼不存在競爭均衡?
直覺地說,梨的更高價格意味著我必須放棄更多的蘋果才能買得起一個額外的梨(或者相反,如果我放棄一個梨,那麼我能買得起的額外蘋果的數量就會增加)。這會讓我想減少我的梨消費量並增加我的蘋果消費量(換句話說,從梨轉向蘋果)。從圖形上看,這對應於預算約束斜率的變化,稱為*(希克斯)替代效應*。
然而,這種替代效應受到第二個考慮因素的影響。如果我提高一個或多個價格,那麼我能買得起的“東西”總量就會減少,所以就好像我的收入減少了(這對應於預算約束向原點的轉移)。這被稱為*收入效應*,通常意味著如果梨的價格上漲,我的蘋果消費量就會減少。
將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放在一起,就得到了梨價格上漲對蘋果需求的總效應。這種總效應產生了總替代的概念:如果以下情況為真,蘋果和梨就是總替代
提高梨的價格會導致消費者需要更多的蘋果。
正式地,這寫為
$$ \frac{\partial X_a}{\partial p_P}>0, $$在哪裡 $ X_A $ 和 $ p_P $ 分別是蘋果的需求量和梨的價格。 為了得出淨替代的概念,我們只需改變價格並消除收入效應。假設的練習是這樣的:
- 我們提高了梨的價格,這導致了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 為了補償消費者的收入效應,我們給了他足夠的額外資金,以確保(即使其中一個價格更高)他仍然能夠負擔得起與以前一樣的無差異曲線。因此他的效用將保持不變。
- 我們看看他的需求是如何變化的,這現在只取決於替代效應(因為我們已經補償了消費者實際收入的任何變化)。
如果在進行此調整後,我們發現對蘋果的需求增加了,則兩種商品是淨替代品。因此,我們說兩個產品是淨替代品,如果
增加梨的價格,同時補償消費者實際收入的減少,導致消費者需要更多的蘋果。
正式地,
$$ \left.\frac{\partial X_a}{\partial p_P}\right|_{\text{constant }U}>0, $$在哪裡 $ X_A $ 和 $ p_P $ 分別是蘋果的需求量和梨的價格, $ U $ 是消費者的效用。
說“競爭均衡”是不正確的
$$ does $$如果產品是淨替代品,則不存在”。事實上,大多數時候,作為總替代品的產品也將是淨替代品。因此,支持競爭均衡的總替代偏好的大多數例子也是淨替代品的例子做同樣的事情。 用淨替代品來表述競爭均衡的存在條件沒有意義的原因在於,淨替代品是一個純粹的假設結構,其中一個虛構的代理人進行干預以關閉收入效應並保持消費者的效用不變。競爭均衡的全部意義在於沒有這樣的干預:均衡是完全分散的,並且純粹通過尋找價格來維持,這樣當消費者選擇他們的最佳需求時市場就會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