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

新古典經濟學中的效用是一個循環論證/概念嗎?

  • November 19, 2018

新古典經濟學作為一種效用函式,表示消費者對選擇集的偏好排序。

瓊·羅賓遜批評效用是一個循環概念:

“效用是使個人想要購買的商品的質量,而個人想要購買商品的事實表明他們具有效用”

這種批評類似於哲學家漢斯·阿爾伯特的批評,他認為邊際主義需求理論所依賴的其他條件不變,使理論本身成為空洞的重言式,完全無法進行實驗檢驗。從本質上講,供求曲線(在給定價格下提供或要求的產品的理論數量線)純粹是本體論的,永遠無法通過經驗證明。

在我的理解中,新古典經濟學是基於效用的。所以,如果這個概念是不可檢驗的、循環的,那麼新古典經濟學怎麼能解釋任何事情呢?

我並不是說系統不能預測任何東西,因為如果我們記錄了很多行為,我們當然可以通過比較相似的模式來預測一些行為(這主要是機器學習背後的邏輯)。但我們不應該稱其為理論或解釋。

我結束了這些審訊:

相關內容

當我在探索這個問題時,會添加一些我偶然發現的內容,我認為會添加一些上下文。

讓我們明確一點——效用的概念既不可證偽(作為一個單一的命題)是有用的。

當然,瓊·羅賓遜是對的:效用的定義是循環的。如果您閱讀一本討論經濟理論基礎的教科書(例如 Mas-Colell、Whinston 和 Green 的流行研究生教材),那麼您開始的不是效用,而是偏好。您可以將個人描述為由“偏好關係”定義,該“偏好關係”描述了他們偏好的每對潛在分配(即商品集)。

一些(不是全部!)偏好關係是有理的,這意味著它們都是完整的(您對任何一對分配都有明確定義的偏好)和傳遞性(如果您喜歡 A 多於 B 和 B 多於 C,您喜歡 A 多於 C)。這些偏好關係的一個子集可以用效用函式表示(同樣,不是全部——經典的例子是字典偏好)。

所以效用函式實際上只是一個代表一些潛在偏好的東西。“Steve 的偏好由效用函式準確地建模”這句話的限制性不足以以任何實際的方式進行測試。一般來說,理性也很難測試,因為你總是可以用不尋常的偏好來解釋看似違反理性的行為。

相反,您應該將實用程序視為一個框架,而不是一個理論。它是一種發展理論的語言。例如,您可以完全不呼叫效用來描述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設,但是用效用來描述它會更加清晰和簡單!

順便說一句,您連結到的部落格文章完全是胡說八道,來自一個似乎喜歡抨擊經濟學但實際上並不了解它的人。我會像躲避瘟疫一樣避開他。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