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驅動期權隱含波動率的因素是什麼?
關於期權波動率的一個常見且經常重複的信念是,隱含波動率會因人們競標合約而增加,通常與預期預期事件的結果有關。事件發生後,波動性下降,因為更多人出售合約。
但是我注意到交易量為零的合約隨著 IV 的增加而增加,並且在事件發生後,那些交易量為零的相同合約現在在 IV 下降後以更低的價格報價。唯一“抬高”或“抬低”的市場參與者是做市商,他們從不互相補倉,只是改變報價。
謬誤是沒有人對這些契約感興趣,因此 IV 不應該增加。做市商的電腦只是改變他們的出價和詢價,因為 IV 已經改變,而不是相反。
有沒有更全面的期權波動率研究我可以閱讀,更準確地解決波動率的變化?我對通常所說的波動率與我在市場上看到的情況持保留意見。
在這些流動性差的合約上,也許長期以來隱含波動率的想法在這裡根本沒有用,如果人們真的認為這些合約物有所值,那麼基於 IV 的合約價格部分應該分散在其他變數,主要是 theta。
做市商標記其波動率曲線的方式是使用“填補空白”的模型,即即使他們不相信該期權會獲得大量成交量,他們也會為給定期權定價。他們仍然願意做多/做空,因為他們有一個策略來對沖他們的整體頭寸(即通過管理他們的希臘和到期)。
因此,他們對整體成交量曲線是什麼(作為時間/罷工的函式)以及 ATM 成交量與可能更具流動性的底層證券之間的關係做出了一些假設(例如,他們將使用行業指數的成交量作為代理為單個底層證券的 vol)。
因此,即使沒有交易,價格(以及隱含波動率)也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僅僅是因為某些假設或市場參數發生了變化。如果一個特定期權的隱含交易量增加,可能不是因為對該期權的需求增加了,而僅僅是因為對其他期權(被認為是相關的)的需求增加了。
您所指的錯誤信念是在陳述價格上漲是因為需求上升和/或供應下降(同義反复,但毫無意義的陳述)或因為買家進入市場和/或賣家退出市場(通常是錯誤的)。這與期權或隱含波動率無關。我在大眾媒體上看到了關於各種市場、金融或其他方面的如此混亂的陳述。
做市只需要一個買家和一個賣家。有時這些甚至可以是同一個人,願意以不同的價格買賣。如果出現新的資訊,例如“預期事件”的到來和過去,那麼所有市場參與者、買賣雙方都會理性地改變他們的價格。這在電腦出現之前是正確的,即使只有一個列出的選項而無法引用其他選項也是如此。你所說的與隱含波動率等概念的價值完全無關,隱含波動率只不過是人們用來交流的理論結構。在一天結束時,每筆交易,甚至是隱含波動率報價的交易,都以某種實際貨幣的實際價格進行交易。
至於關於期權波動性的閱讀內容,我推薦赫爾期權、期貨和其他衍生品,而不要再閱讀有關期權或市場的大眾媒體。他們只會讓你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