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權

為什麼芝商所和維基百科對看跌期權平價的定義不同?

  • August 14, 2019

一般來說,維基百科將 Put-Call 平價定義為:

C - P = D(F - K)
----------------
C = call price
P = put price
F = *FORWARD* price
K = strike

可以重寫為:

C - P = S - D(K)
----------------
C = call price
P = put price
S = spot price
K = strike 

為什麼CME 將 Put-Call 平價不同地定義為:

F - C + P - K = 0 which can be re-written as:
C - P = F - K
----------------
C = call price
P = put price
F = *FUTURE* price
K = strike

為什麼 CME 公式中的 F 或 K 沒有貼現因子 (D)?

有兩種方式來看待它,一種是數學方式,另一種是直覺的方式。

另一種方法是將 F 視為具有 0 利率折扣的替代 S,因為我們仍然有現金(減去一小筆已發布的保證金,並忽略這一點)來賺取利率。因此,對於 F 的價值本身,每天的貨幣時間價值效應為零,並且每日按市值計價會從已發布的現金中產生 PNL 轉移。更具體地說,對於 S,我們需要使用折扣來得出 F 價格,但是當 F 本身是新現貨時,我們不需要進一步折扣,因為我們不支付 F 的價值。

以傳統方式, $ (C_s - P_s) = D (F-K) $ 當兩者都是正確的 $ C_s $ 和 $ P_s $ 是 Spot 上的選項。但就 CME 期權而言,期權都是期貨期權。

讓 $ C_f, P_f $ 成為期貨期權。在期權到期時,期權被轉換為期貨而不是現貨,它與現貨相比具有折扣因子。

對期權到期日做出一些假設(實際上是在期貨到期日或之前,並且忽略了導致期貨到期和現貨轉換之間進一步不匹配的交割期):

如同 $ S = DF $ , 可以寫 $ C_s - P_s = D(C_f-P_f) $ .

所以它變成:

$ D(C_f-P_f) = D(F-K) $ , 或者 $ C_f -P_f = F-K $ .

然而,在股票指數的情況下,通常指數期權(例如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或歐洲期貨交易所)比期貨期權更受歡迎。對於這些選項,原始的 wiki 公式將適用。

引用自:https://quant.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46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