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在現實生活中大規模使用已建立的經濟理論的現代例子是什麼?
我最近在想經濟理論(他們在大學裡教給你的東西)如何影響現實生活中的決定。我找到了一些例子(見下文),但其中大部分來自過去,其中許多理論在今天還沒有“確立”/受到尊重。
現在或最近的過去有哪些例子,當一個既定的經濟理論影響現實生活的決策時,最好是大規模的?
我對某些組織或個人根據這些理論決定做什麼並且他們的決定影響許多人的情況感興趣(例如,眾所周知,X 國的中央銀行使用一些貨幣經濟學理論來決定利率應該是多少)。我正在尋找在“野外”(在現實世界中)廣泛使用的既定經濟理論的例子。
過去的例子:
- 庸俗自由主義:1990 年代後蘇聯時期俄羅斯的經濟改革。
- 馬克思列寧主義:蘇維埃俄羅斯
- 在 1990 年代後期,許多人認為中美之間的自由貿易對雙方都有利。這種信念是基於美國和歐洲國家(德國、法國)之間的貿易經驗。2001年美國幫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7年後,事實證明,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對美國經濟有害,因為中國與德國和法國截然不同。這些經濟學家使用的方法是錯誤的,基於它的決策影響了美國製造業的大約 400 000 人(來源,以“我們將保守地估計……”開頭的段落)。
- 芝加哥經濟學院: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思想影響了愛沙尼亞在後蘇聯時代的經濟改革方式。
- 除其他外,蘇聯計劃經濟中使用了投入產出模型。
- 線性規劃/運籌學研究用於優化工廠的產出(據稱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
- Silvio Gesell提出的滯期費在 1932 年被用於奧地利城市Wörgl(德國)等。
現代經濟理論(Mankiw 宏觀經濟學第 5 版)中有一個論點,即一個社會的富裕程度取決於其 GDP 或經濟中的商品和服務,並根據通貨膨脹(而非名義 GDP)進行調整。如果我們使用演繹邏輯,這將突出我們與德國和法國的貿易協定不是好的協定,因為貿易是單向的(不是相互流動的)。例如,他們生產汽車,我們什麼也不生產。現代經濟理論告訴我們,社會面臨著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權衡。現在多消費,以後少消費,因為你必須生產來增加你未來的消費。
所有這些都與您的問題有關,因為與中國和德國的貿易協定導致了類似的問題。美國消費並沒有按比例生產(嚴重的貿易失衡)。有一段時間,生產而不消費感覺很好(曼昆使用可以生產機器人或比薩餅的經濟來說明),但正如您所見,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的缺乏使您沒有資源來增加消費。從長遠來看,如果你以加速的速度生產,那麼實際 GDP 會高於你在不增加生產的情況下消費的情況。現實世界的結果是,你會期待我們從與中國的“自由貿易”中得到的確切結果。他們可以簡單地生產更便宜、更多的商品,而我們生產的數量和效率都沒有那麼高,如果我們遵循現代(大學)經濟理論,結果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