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能否長期維持?
假設給定相同的資源,
A公司可以生產40支鋼筆或50支鉛筆,
B 公司可以生產 30 支鋼筆或 30 支鉛筆。
由於 A 在鉛筆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 A 決定生產 50 支鉛筆,而 B 同意生產 30 支鋼筆。他們用 A 的 10 支鉛筆換 B 的 9 支鋼筆。
隨著時間的推移,A 忘記瞭如何製作鋼筆,B 忘記瞭如何製作鉛筆。他們交易還有意義嗎?如果 A 不知道如何製作鋼筆而 B 不知道如何製作鉛筆,他們進行交易是否有意義?因為“忘記”和“不知道”的情況本質上是一樣的。
比較優勢理論,如 Ricardo/Rybczynski/Stolper-Samuleson,是經典的靜態理論,但您似乎擔心動態。
您似乎認為專業化和“不做而忘懷”可能很糟糕。問題是為什麼?
專業化幾乎是貿易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都同樣擅長所有任務,那麼貿易的意義何在?我們可以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生產我們想要的任何東西。專業化是關於學習的,並且似乎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這朝著創新的方向發展,也許就像熊彼特一樣:製造鋼筆的國家可能會創新一種新的書寫工具,使鉛筆和鋼筆過時,然後 A 會後悔專攻。同樣,在企業理論中,也有思想吸收能力的概念。如果特斯拉沒有人對內燃機一無所知,他們可能會錯過該技術的突破,這將使特斯拉受益。也許是因為突破本身就有價值,也許是因為擁有開放的心態意味著你可以有更多的創意。
但是你談論國家。美國補貼糧食生產是因為它出於國家安全原因想擁有自己的糧食供應;看看現在的醫用口罩短缺。因此,補貼一個國家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以避免完全依賴其他國家,或許是有意義的。
那麼,鑑於所提供的資訊,也許您將短期經典理論與對創新、不確定性或長期適應性的擔憂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