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性和無風險利率之間有什麼大不了的?
我試圖了解資產價格波動。
我讀過的許多新聞文章都將股市波動與資產價格波動聯繫起來?
舉個例子,在 Mike Mackenzie(金融時報)2 月 4 日的文章中,
彼得威爾斯寫道,美國股市的波動性已回落至 10 月初以來的最低水平,因為美聯儲承諾對未來潛在的利率上升保持耐心,並靈活地採取資產負債表政策,從而安撫了市場。
是否有任何經濟直覺來解釋為什麼它如此重要,以及還有哪些其他因素對市場波動同樣重要?
需要明確的是,上述類型的新聞評估指的是“隱含波動率”,即期權未來波動率的預期和定價水平,它實際上是衡量投資者情緒的一種方式(與可觀察的經濟現實相反)。
就股票的已實現(相對於隱含)波動性以及這些與其他資產類別和經濟之間的關係而言,這很重要,這是基於同一概念的不同(但明顯相關)衡量標準……
因此,要回答最初的問題,這裡有兩個問題在起作用。
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是股市的巨大“左傾”。它們(早在期權被流動性交易之前)傾向於“磨合,然後暴跌”。如果你必須在經濟上使這種行為合理化,請回到默頓資本模型。信貸是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空頭;股票是長期看漲期權。因此,任何對公司“好”或“壞”的事情都會對股東和/或對債券持有人產生非線性“伽馬”效應。鑑於信貸的資本緩衝,這些期權的隱含“罷工”是價外的;一旦你開始對資產負債表進行壓力測試,你才會開始看到這些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與美聯儲政策的聯繫是另一個角度:長期資產價格與貼現率變化的凸性。想像一下永久債券——這是世界上最容易定價的東西。價格 = 1/費率。利率越低,每次利率變化的價格變化就越快,趨向於無窮大。這只是資產估值的一個不言而喻。這就是“凸性”。
因此,永續債券的價格為“價格 = 息票/K”(其中 K 是貼現率)。好吧,最初的經典股票估值是所謂的 DDM(股息貼現模型),其中“價格 = 股息/(KG)”(其中 G 是股息增長)。假設 G>0,那麼股票會比永續債更逆向,因此對折現率變化更敏感!
在“過去的美好時光”(即教科書存在的地方,在 2008 年之前的世界),人們認為任何降低 K 的因素都會反映增長放緩,這對 G 也是不利的。所以股票估值將是(有點,幾乎,大部分)利率不變。碰巧,我當時是一名投行股票市場策略師,我們曾經設置過“利率上升或下降時股票的贏家和輸家”,當時幾乎是一場零和遊戲。
FT 中隱含但不言而喻的斷言,但如果你知道程式碼,那就是“狗哨”,即債券的 K 與股票的 (KG)(甚至可能是黃金價格)都變成了同一件事,由無休止的量化寬鬆。
在這種情況下,斷言股票市場的波動只是資產價格波動的槓桿表達(‘cos G>0)是非常自然的,這只是利率的自然表達(‘cos of convexity 101)。
我自己並不 100% 相信這種說法。但正如你所問的那樣,它是(我認為)對你所問問題的最內部一致的答案。
希望它有幫助,D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