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證對正常商品、劣質商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和收入效應的理解?
我的理解如下:
正常商品:收入和替代效應都是正的。
劣質商品:收入效應為負,替代效應為正。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因此儘管當劣質商品 F 的價格下降(實際收入增加)並導致 F 的消費量增加時,相對於替代效應導致的價格下降,這種增加是很小的幅度大於收入效應。
吉芬商品:收入效應為負,替代效應為正。與劣質商品不同,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
請驗證我的理解,如上所述,是否準確。
此外,斷言商品價格變化的替代/收入效應的積極性/消極性無論所述商品的價格上漲還是下降(例如,無論正常商品的價格是否正常)都保持不變是否正確? N增加或減少,其收入和替代效應總是“正”的?
[編輯:我認為Theoretical Economist正確地強調了我正在使數學形式主義與一種獲得直覺理解的方式之間的混淆永久化。它還歸結為指曲線的斜率與取決於向上或向下移動負斜率曲線的正或負效應的語言。因此,我不斷澄清表格和文字,以反對價格上漲和斯盧茨基。]
我認為您的直覺是正確的,但是在斯盧茨基方程中,導數在另一個方向上具有斜率。正是斯盧茨基方程最終為我們提供了這個理論框架,所以讓我們在這裡堅持下去;)
為了更清楚,讓我們討論價格上漲:
Normal Good: Demand- = Substitution-- Income- [Same direction] Inferior Good: Demand- = Substitution-- Income+ [S > I] Giffen Good: Demand+ = Substitution-- Income++ [I > S, weirdly]
我從需求曲線開始理解這一點。在“通常”的供求規律下,需求曲線是向後傾斜的,所以隨著價格上漲,我們對它的需求就會減少。這就是我們熟悉的 Ecos101 曲線;它適用於正常商品和劣質商品。但是對於吉芬商品,需求曲線有一個正斜率……隨著價格上漲,我們實際上需要更多。通常,奢侈品的例子是吉芬商品。該論點認為,由於價格是購買者質量和財富的指標,因此隨著價格上漲,人們實際上會購買更多此類商品。然而,現實世界中存在吉芬商品的實際經驗證據很少,而且爭論不休……對不起蘋果!
所以我們理解需求曲線對於正常/劣等是向後的,但對於 Giffens 是向上的。為什麼?
通過綜合馬歇爾和希克斯各自的需求曲線,斯盧茨基最好地將需求曲線分解為包括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這些是根據以下評論的未補償和補償曲線。)
根據斯盧茨基的方程,理論經濟學家是正確的:替代效應只能是負數/向下傾斜。只剩下收入效應來解釋三種商品之間的差異。
聯繫是,隨著商品價格的上漲,實際上收入會下降。對於正常商品,隨著有效收入的下降,我們對商品的需求減少。對於劣質商品,隨著收入的下降,我們需要更多的商品。劣質商品的典型例子包括主食。這個想法是,隨著我們變得越來越窮,我們買不起肉類、異國水果、巧克力等“豐富”的食物;但必須“降級”為更便宜的食品。
吉芬是事情變得違反直覺的地方。隨著吉芬商品價格的上漲,即使我們的收入實際上下降了,我們對商品的需求也會如此之多,以至於它超過了(總是負斜率的)替代效應,從而產生了總的正需求。
我希望這更正式,更容易理解。
關於您的最後一個問題,對基於價格上漲/下跌的替代品增加/減少的直覺理解可能會與 Slutsky 中替代項的斜率始終為負這一事實混淆。
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替代的斜率總是負的,但是我們可以“向上”或“向下”移動該曲線以產生“正”或“負”的變化……或多或少的替代品。
對於您關於這些影響的恆定性的問題的第二部分;商品顯然可以在正常/劣質之間變化。因此,如果我們像在經濟學課上通常所做的那樣,將需求曲線和無差異曲線畫成直線,它就成立了。
但實際上,我們知道需求曲線不是一成不變的直線,而是可以(a)曲線和(b)在外生變數下發生變化。想想資產泡沫的例子。有一段時間,該資產實際上可能看起來像吉芬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在趕上潮流時要求更多。突然,泡沫破滅了,該資產被“降級”為普通商品(就像每個人的收入都在減少一樣……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