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理論

經濟確認偏差

  • November 16, 2016

我不確定這是否是發布此文章的正確位置,因為我的問題對所有社會科學(實際上是一般科學)都比較籠統,但我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因為我有這個問題有點經濟學相關這裡的人可能有一個想法。我是一名統計學家,但與許多經濟學家合作,他們通過觀察數據(而不是實驗)測試各種經濟理論。我最近看到的一些“研究”讓我很擔心,因為似乎,無論我們的結果如何,一位特定的研究人員都試圖將具體結果與他的寵物理論聯繫起來。換句話說,假設沒有事先明確列出,但是他查看一些數據,如果它顯示了一件事情,他會說,啊哈,那是因為我的理論解釋了它。但如果同樣的數據顯示相反的結果,他還是會說,啊哈,這是因為我的理論解釋了它!具體來說,假設他比較了 2 件在所有物理方面都相同但只有一件的購買物品。如果物品 A 的價格高於價格 B,他就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它。但是如果物品 A 的價格是低於B,他也會簡單地扭曲他的理論來解釋它。

有這個名字嗎?這聽起來有點像確認偏差,但不完全是。我只是好奇這種操縱發現以適應敘述的方式是否有名稱?任何想法將不勝感激。

確認偏差與您描述的行為有些不同。該表達式描述了將模棱兩可的數據解釋為證實了他的初始假設的研究人員的態度。例如,認為死刑對犯罪有威懾作用的研究人員會將任何額外的數據集解釋為證實了這一理論,而認為相反的研究人員會將相同的證據解釋為表明這種影響是無效的。

您描述的行為可能被稱為“事後分析”或“事後理論化”。實驗經濟學的科學標準最近一直在改進,以減輕這種偏見(以及其他錯誤/不當行為)。例如,許多在發展經濟學中進行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人員現在在收集數據之前預先註冊了他們的分析計劃(有時甚至是帶有預測的理論):通過這樣做,他們承諾了他們將要進行的統計測試列表執行,這可以防止他們在查看數據後改變他們的理論/假設(甚至是感興趣的問題)。當然,正如@denesp 所提到的,這通常不能用觀測數據來完成,除非可能在研究人員需要通過批准程序才能訪問數據的情況下,

我認為它的總稱是“江湖騙子”。

假設需要在測試之前提出。不幸的是,這在經濟學中並不常見,因為我們沒有像其他學科那樣進行試驗。常用的歷史數據經常是在家裡保密的,所以沒有人知道我在提出假設之前是否已經對數據進行了一些檢驗。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