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理論

自由市場消費者是否應該擁有最容易獲得的資訊?

  • May 9, 2022

據我所知,自由市場依賴於消息靈通的消費者。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個有效的自由市場不應該為消費者提供盡可能多的產品資訊,以便消費者能夠準確地告訴市場他們想要什麼嗎?

例如,有些人為有機牛奶支付更多費用。他們知道哪種產品是有機的,因為它被貼上了標籤。人們可能不知道有機牛奶每升是否會產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假設有機牛奶由於產量減少而碳密集度更高,那麼消費者應該如何知道這一點並在購買牛奶時權衡他們是否更關心溫室氣體排放或動物福利?

或者再舉一個例子。高端智能手機之間的區別基本相同,但如果一款產品的供應鏈資訊包括“由集中營中的童工和維吾爾族奴隸製造”,人們可能會在購買決策時考慮到這一點。

我不是一個消息靈通的消費者。我知道我不是,但我對此無能為力。(作為消費者,我應該如何確定我要購買的這條牛仔褲是否是由正在破壞鹹海的種植園生產的棉花製成的?)但我認為自由市場依賴於消息靈通的消費者在某些方向推動市場。如果是這樣,產品不應該盡可能多地附上資訊,以便消費者做出最佳選擇嗎?

顯然,公司不會宣傳他們自願使用奴工的事實,那麼一個有效的自由市場不應該伴隨著使這種資訊最大化的想法成為可能的監管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買賣雙方之間的資訊不對稱盡可能少,市場就會更好地運作。事實上,這是非常基本的洞察力,你會在幾乎所有經濟學 101 教科書中看到它,例如參見曼昆經濟學原理關於不對稱資訊的章節。事實上,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產品包裝帶有如此豐富的關於您購買的產品內容的資訊(尤其是在食品方面)的經濟原理。

然而,在上面的例子中,發信號和提供資訊基本上是沒有成本的(公司通常已經知道他們在產品中加入了什麼——標籤是定向的,這足夠準確——並不是每包穀物都在實驗室單獨檢查)。當確定貨物的精確生產方式成本很高時,情況就不那麼明確了(這將取決於成本和收益的經驗比較)。例如,由於復雜的供應鏈,美國分包到中國的公司可能不一定知道分包商的條件。依法要求所有公司對所有供應鏈進行全面和完整的監控可能會導致成本可能超過此類監管的好處(同樣,這需要進行一些實證調查)。

此外,雖然完全正確的是:

顯然,公司不會宣傳他們自願使用奴工的事實

反過來不成立。公司有動機宣傳他們使用奴隸勞動等,因此為什麼有這麼多公司向外部審計師支付費用以獲得在其產品上貼上“公平貿易”或“生物”標籤的特權。

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對此類標籤的監管不可能提高福利。這將需要對特定案例進行進一步調查,這只是意味著沒有必要在沒有任何進一步調查的情況下先驗地假設它必然需要額外的監管(儘管我的猜測是你可能會在實證調查後在非平凡的案例中證明它是合理的) .

人們可能會認為資訊越多越好,但這忽略了探索-開發困境的後果。過多的資訊分佈過於均勻可能會導致缺乏對替代供應商的探索,從而產生不幸的後果。更完整的解釋是 => here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4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