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證據

有沒有熱衷於發表令人費解的實證觀察的經濟期刊?

  • August 3, 2017

伯特蘭·羅納 (Bertrand Roehner)在他的著作《投機模式:觀察經濟物理學研究》(2002)中做出了大膽的斷言:

物理期刊歡迎各種實驗觀察,尤其是那些令人費解且無法用現有理論解釋的實驗觀察。最近的插圖是關於沙堆雪崩的大量論文。相反,經濟期刊非常不願意發表實證觀察,尤其是當它們在現有的理論框架內沒有明確的解釋時。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經濟期刊數量少:每年在物理期刊上發表的總頁數可能是經濟期刊的 10-20 倍。因此,經濟期刊論文的接受率在 5% 到 25% 之間,這反過來又會促使作者撰寫最時尚的主題,以期提高審稿人的興趣,而不是追求原創和一致的研究項目。

他是對的嗎?自 2002 年以來情況是否發生了變化?是否有經濟期刊發表令人費解的實證觀察,即那些在現有理論框架內沒有明確解釋的觀察?

我會指出,我是一個對宏觀經濟學感興趣的局外人,所以這個答案的嘗試只適用於我所看到的宏觀經濟學的情況。

這裡實際上存在三個問題。

  1. Roehner 是對的嗎(2002 年)?正如我在下面討論的那樣,這個問題是最關鍵的,但任何答案都會引起爭議。
  2. 自 2002 年以來情況是否發生了變化?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證明這是真的,但請參閱下面的討論。
  3. 是否有期刊熱衷於發表令人費解的經驗數據?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正確的問題是:有沒有發表關於宏觀實證分析的*文章?*答案是中央銀行、超國家機構和“智囊團”發表了大量實證研究。如果你想看這樣的實證工作,那就是你看的地方——羅納的描述跳過了一個現實。

羅納在 2002 年是對的嗎?我會將他的主張分解為幾個層次。

第一個層面是經濟學期刊(哪些?)的出版物模式與物理學不同。我想您可以查看有關期刊文章分類的統計數據,並對該問題給出權威的答案。但是,為什麼有人會期望不同的學術領域顯示相同的文章類型分佈?

下一個層次是問題:經濟學中是否有“足夠”的實證論文?如果你看一下發達經濟體的宏觀,我們只是以每年 4 個季度觀察的速度積累數據點。鑑於經濟預測模型的普遍弱點,可能產生的新“令人費解”數據的數量極少。宏觀上有一些經驗性的謎題,但關鍵是這些謎題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因此發表新文章只是在以前的數據集上附加一些觀察結果是沒有價值的。這是一個與物理學中的情況完全不同的數據生成環境。(如果我們只有三個這樣的雪崩的記錄,可能會發表多少關於沙堆雪崩的文章?)此外,此類實證研究主要在中央銀行研究環境中結束,羅納出於未知原因將其排除在外。我看不到發表權威研究的好方法,這是否為實證工作提供了足夠的權重。

(經濟/金融的其他領域的數據限制較少。例如,金融是大量經驗主義的。但是,Roehner 研究的期刊可能不會成為發表實證金融論文的場所。這是 Roehner 抽樣過程的缺陷,而不是金融。有些領域也是高度實驗性的,比如行為經濟學。我的理解是這些發表在不同的期刊上,其中一些可能是在 2002 年之後出現的。金融以外的領域將不得不由其他人發表評論;我不認為這些批評對金融文獻有太大影響。)

最後,人們可以從引文中推斷出一種隱含的批評,即經濟學期刊有一種故意的政策,即排除據稱與現有範式相矛盾的實證研究。這樣的指控顯然極具爭議性;在沒有證據表明存在這種壓制努力的情況下,你不會在這裡得到一個好的答案。(你能舉出任何這樣“令人費解”的數據嗎?如果沒有,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存在可以寫在一篇文章中?)這個問題的爭議性表明它可能會被分解成一個新的、非常集中的問題。例如:“(某些經濟學子領域)的標準理論無法觀察到哪些經驗數據?” 如果這裡沒有人能找到任何東西(文獻中沒有),那麼它確實表明可能沒有大量的“令人費解的經驗數據”的潛在文獻。也就是說,每個經濟學子領域的答案都會有所不同。金融界討論了很多“謎題”。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7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