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

人擁有物品,失去它並拒絕第二次購買。這真的是沉沒成本謬誤的例子嗎?

  • September 30, 2019

我在網上瀏覽了一些關於沉沒成本謬誤的例子,遇到了一些讓我有點困惑的例子。該範例取自此處(https://market.subwiki.org/wiki/Sunk_cost_fallacy),我在下面簡短地重複一下。我的問題是這是否是沉沒成本謬誤的一個公平例子?

考慮一個人擁有一個對象 A,然後這個人失去了它。然後(引用該連結):“假設行為理性,一個人是否選擇購買應該與該人是否失去金錢或物品無關。然而,沉沒成本謬誤預測失去對象  會使人不太可能再購買  的副本,因為該人不想承認最初購買  是浪費的”

我很困惑,也不確定,因為這個例子與傳統例子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你一直在花錢/努力/時間,因為你過去已經做過了。誰能澄清一下?

我在這裡看到兩個問題。所有基於沉沒成本的謬誤都是沉沒成本謬誤嗎?上面的例子是否描述了可能的人類行為?

最早提到沉沒成本謬誤似乎來自以下論文。

Arkes, HR 和 Blumer, C. (1985),沉沒成本的心理學。組織行為和人類決策過程,35, 124-140。

給出的定義如下:

沉沒成本效應是一種適應不良的經濟行為,表現為一旦對金錢、努力或時間進行了投資,就會更傾向於繼續努力。

對象 A 的失去是沉沒成本,因為您過去是否擁有 A 與您將來是否應該擁有它無關。未來不太可能(或更有可能)購買對象 A 是與沈沒成本相關的非理性行為(謬誤)。但是,根據上述定義,尚不清楚這是否是*沉沒成本謬誤。*您可以爭辯說您努力不擁有該對象(通過失去它)。因此,儘管這不是最佳決定,但通過繼續努力不擁有該物品(不再購買它),您就犯了沉沒成本謬誤。

一個更明確的論點是,您為擁有該對象付出了努力(通過購買一次),因此基於沉沒成本謬誤,您更有可能繼續努力擁有該對象(通過重新購買它)。後一種論點在我看來更有可能,但我沒有證據支持這一點。

傳統上它被認為是:你有一定的沉沒成本,這導致你相信最好的策略是繼續消費,而理性的策略是不這樣做。

但它實際上是雙向的。也就是說:你有一定的沉沒成本,這導致你認為最好的策略是花錢,而理性的策略是這樣做。

謬誤的關鍵在於,沉沒成本會在不應該影響你的時候影響你。無論是為了花更多的錢/精力,還是更少,這都無關緊要。

在給定的情況下,如果您認為您的一定數量的收入是理想的用於購買商品 A,那麼,只要您沒有 A - 並假設您的偏好、您的收入、價格也沒有變化(其他條件不變) ) - 你應該想要好的 A;這在經濟上是合理的。然而,在第一次輸掉 A 之後,鑑於這種確切的情況,您選擇不購買。為什麼會出現非理性?因為失去好的 A 會產生成本,沉沒成本,這會以某種方式影響你的決定;因此,這是一個沉沒成本謬誤。

這又是我回答中的第二個定義:你有一定的沉沒成本(失去了好的 A),這讓你相信最好的策略是不花錢(不要再買 A),而理性策略是這樣做(因為最初導致您購買 A 的情況沒有改變)。

希望有幫助!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3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