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博弈

為什麼叫貝氏說服?

  • May 12, 2019

我相信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熟悉 Kamenica 和 Gentzkow(2011 年)題為“貝氏說服”的論文(您可以在此處找到)。

我想知道您對為什麼將其稱為“貝氏”有何看法?我知道接收器使用貝氏規則創建後驗,但這對於任何不完整資訊的標準模型都是正確的。

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對於不熟悉這個框架的人,你會給出什麼一分鐘的解釋來描述這個框架?例如,說那些相當了解廉價談話文學的人。

我嘗試了幾件事,結果喜憂參半。我很樂意討論我的想法,但我希望能先聽到一些新鮮的觀點。謝謝你。

在標準的廉價談話設置中,發送者 (S) 擁有關於世界狀態的更好資訊,並希望將此資訊傳達給接收者 (R),然後接收者採取行動。但是,S 和 R 更喜歡以狀態為條件的不同動作。重要的是,S 可以自由地發送任何消息,而不管她知道什麼。也就是說,她不能承諾給定真實狀態的信號。這是一個複雜的戰略設置,溝通可能會完全崩潰——在一個喋喋不休的平衡中,任何消息都會被忽略,R 根據他的先驗做出決定。即使是資訊傳輸的均衡也可能對 S 不利。

KG 賦予 S 更多的承諾權力,因為她可以設計一個信號結構並且信號實現被真實地傳達給 R。這種承諾假設有助於將其視為一種機制設計問題。設計師沒有設置轉移支付的規則,而是操縱資訊環境。在這個資訊設計問題中,對信號結構的承諾決定了信號的含義,從而避免了“咿呀學語的均衡”。

當 R 是一個理性的貝氏並且清楚地知道 S 想要操縱他時,R 是否可以被“說服”去做 S 想做的事情?也許令人驚訝的是,操縱的範圍相當大。KG 展示瞭如何以最佳方式做到這一點。檢察官-法官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篇論文。本質上,KG 將信號結構解釋為後驗分佈,然後信號實現確定 R 的後驗。S 可以使用任何這樣的分佈嗎?不,S 僅限於貝氏似是而非的分佈,預期的後驗必須等於先驗!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貝氏”很重要。當然,作為貝氏的 R 並不是一個獨特的特徵,而且非常標準,但在同樣的意義上,這個詞在分析標准設置時一直出現,想想 BNE、PBE、BCE ……

但是,我不太喜歡說服這個詞。當我想到說服時,歪曲和隱瞞資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這在 KG 中明確排除!根據應用程序的不同,我發現關於 S 的承諾能力的假設對於說服來說是相當牽強的。如果您只考慮理論而不考慮說服應用,那麼圍繞承諾力的討論的一種平穩方法是考慮具有對稱資訊的設置:S 自己不知道狀態,但設計了資訊結構。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2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