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約翰凱恩斯認為貨幣政策不如財政政策有效?
那麼,為什麼約翰凱恩斯認為貨幣政策在穩定經濟活動水平方面不如財政政策有效,尤其是在經濟衰退時期?
降低市場利率會鼓勵借貸並減少儲蓄的動力,在我看來,這似乎會產生與財政類似的經濟利益?但我想低利率的影響通過傳導渠道需要時間嗎?
我想他偏愛財政的原因與他所處的時期有關嗎?
這是由於流動性陷阱的思想,並且由於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衰退中經濟很容易滑入流動性陷阱。流動性陷阱是一種持有現金的偏好變得幾乎無限的情況。凱恩斯(1936)在“通論”中指出:
有可能……在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後,流動性偏好可能變得幾乎是絕對的,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更喜歡現金而不是持有收益率如此低的債務。在這種情況下,貨幣當局將失去對利率的有效控制。
持有貨幣的無限偏好意味著更多的儲蓄不一定會導致更多的投資,而是會減少收入(參見 Blanchard 等人的歐洲視角宏觀經濟學——第 55 頁上關於“儲蓄悖論”的方框)。凱恩斯稱其為“節儉悖論”,用他自己的話說(再次引用《通論》):
因為儘管他自己的儲蓄量不太可能對他自己的收入產生任何重大影響,但他的消費量對他人收入的反應使得所有個人不可能同時儲蓄任何給定的金額。每一次通過減少消費來增加儲蓄的嘗試都會對收入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以至於這種嘗試必然會失敗。
因此,如果一個經濟體處於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就會變得無能為力,因為貨幣政策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從而鼓勵投資和借貸,從而鼓勵支出,同時對價格施加上行壓力,這反過來又有助於“潤滑”通過減少由粘性價格和工資引起的摩擦(例如工資在名義上調整非常緩慢,因此通貨膨脹可以迫使實際調整,即使名義上的調整需要長時間的談判)。這些聯繫打破了流動性陷阱,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貨幣供應的變化往往只會影響貨幣持有,而不是鼓勵投資或其他支出。
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支出仍然可以刺激經濟。事實上,矛盾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支出變得更加有力,因為遵循泰勒規則(或類似規則)的貨幣政策通常不利於政府支出,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當政府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時,中央銀行會提高利率。儘管如此,在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它們會相互加強,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政府追求財政擴張,中央銀行也會將其利率保持在可能的最低水平(參見上文提到的 Blanchard 等人參考文獻中的討論,Burda 和 Wyplosz 在宏觀經濟學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