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

浮動匯率和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 July 20, 2015

我無法理解教科書中的以下文字。我將那些對我沒有意義的片段加粗。

“浮動匯率的缺點:浮動匯率制度可能會惡化現有的通貨膨脹水平。如果一個國家相對於其他國家的通貨膨脹率較高,那麼這將使其出口競爭力下降,進口相對便宜。然後匯率將下降,以糾正這種情況。但是,這可能導致製成品、零元件和原材料的進口價格進一步上漲,從而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脹,這可能會進一步推高整體通脹率。

如果通貨膨脹率高,出口的競爭力就會降低,進口的價格就會降低——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為什麼他們說這會使進口價格更高呢?為什麼是“均勻”,為什麼是“更高”?他們說通貨膨脹後進口更便宜,因此進口原材料等也應該更便宜,因此生產成本也應該更便宜,不會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但完全相反。

引用的段落在語言方面(至少)草率,因為它首先寫“相對便宜”,然後使用“甚至更多”,如果之前它描述的是“更”昂貴而不是“少”昂貴的情況。

這裡發生的是,在購買力平價保持(或傾向於保持)的假設下,我們有

$$ \pi = \pi^* - \dot S/S $$ 在哪裡 $ \pi $ 是局部通貨膨脹, $ \pi^* $ 是“外國”通貨膨脹,並且 $ \dot S/S $ 是“當地”匯率的增長率(每單位當地貨幣的外幣單位)。

那麼,如果 $ \pi > \pi^* \implies \dot S/S <0 \implies \dot S <0 $ ,至少作為一種趨勢,當地貨幣最終會貶值。

為了清楚起見,假設我們從兩個通貨膨脹率都為零的情況開始。然後,由於某些局部原因,局部正通貨膨脹發生。

最初,匯率開始調整之前,本地出口對外國人來說變得更加昂貴(正如@user3522240 的回答所描述的那樣),而進口(由於外國通脹為零,其外幣名義價格沒有變化)變得更加昂貴相對便宜,“相對”是指進口資源對當地生產成本的相對貢獻,與當地資源成本相比。以任何一種貨幣計算,名義上的進口都不會變得“更便宜”。只有它們對總成本的貢獻百分比變得更小。

但由於最終,我們假設匯率會貶值,削弱當地貨幣,以當地貨幣計算的進口名義成本將增加。但這現在將增加以當地貨幣計算的總生產成本,並且往往會增加已經存在的本地產生的通貨膨脹率,因為公司將試圖將這種與進口相關的成本增加轉嫁給消費者。

附錄

以通貨膨脹率表示的購買力平價推導如下: 表示 $ P $ 當地物價水平和 $ P^* $ 國外物價水平。那麼 PPP 表示為

$$ P\cdot S = P^* $$ 在時間上進行區分,

$$ \dot PS + P\dot S = \dot P^* $$ 操縱(並使用 PPP 關係)

$$ \implies \frac {\dot P}{P}S + \frac {P}{P}\dot S = \frac {\dot P^}{P^}\frac {P^}{P} \implies \pi S + \dot S = \pi^ S $$ 被除以 $ S $ 並重新安排獲得

$$ \pi = \pi^* - \dot S/S $$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