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問題

區分正外部性和不存在負外部性。稅收還是補貼?

  • November 20, 2014

我希望這不是過於語義化,但我想澄清一下使用正面(或負面)外部性。

對於有機農業等積極外部性的例子,我通常會拒絕提出建議。我們可以承認有機農業比傳統農業要好,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會產生額外的外部效益。相反,與現狀相比,有機農業的負外部性可能更少。

我什至看到像吸煙這樣的例子是一種積極的外部性,因為吸煙者死得更快,並為政府節省了社會保障資金(也許會計可能有問題,但為了爭論,讓我們承認這一點)。同樣,我的語義偏好是將其標記為不存在現狀負外部性。

如果語義不有趣,在稅收與補貼方面是否還有一些有趣的東西?回到農業的例子,對與傳統農業相關的負外部性徵稅似乎比補貼有機農業更明智。這似乎是規範目的而不是手段更有效的情況。但是,什麼樣的市場特徵可能會使補貼特定的非負外部性產生的東西更有效率?

當一項活動的私人淨邊際收益(即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超過淨社會收益時,就會出現負外部性。在這種情況下,自利的私人決策者會增加他們對活動的參與,即使他們這樣做在社會上是低效的。

當一項活動的私人淨邊際收益(即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小於淨社會收益時,就會出現正外部性。在這種情況下,自利的私人決策者不會增加他們對活動的參與,即使這樣做對他們來說是社會效率的。

這是一種語義上的區別,如果人們認為活動 $ A $ 具有負外部性,則可以定義一項新活動 $ B $ ,這只是“不做的行為 $ A $ “ 以便 $ B $ 具有正外部性。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爭辯說每一種外部性都是積極的,或者每一種外部性都是消極的。例如,許多人認為教育具有積極的外部性,因為受過教育的人會成為更好的公民(例如,他們會做出更有利於他人的知情投票決定)。作為語義問題,有人可能會爭辯說,這實際上不是積極的外部性,而真正發生的事情是,接受教育的人正在對那些因無知而接受教育的人施加消極的外部性。

雖然這種推理有一些優點,但我認為它沒有幫助。通常,當我們研究行為的影響時,我們有興趣將這些影響與沒有行為的基線或基准進行比較。在與他人交流經濟學時,通常某些基準比其他基準更直覺。例如,我們可以根據“人們因沒有商品而體驗到的無用功”來重寫所有的消費者理論,並研究“非消費無用功最小化的問題”。這樣做在形式上等同於更傳統的消費效用最大化方法(只是語言發生了變化),但對於試圖理解經濟學的人來說可能不太直覺。(*)至少對我來說,

除了教育,我認為最直覺地適合正外部性框的另一個例子是網路效應。如果我買了一部電話,那麼我所有擁有電話的朋友都會變得更好,因為現在他們可以用他們的電話再給一個他們以前無法聯繫到的人打電話。想到不擁有手機的負面外部性似乎很奇怪。

在稅收與補貼方面:為了達到社會最優強度,我們需要確保當社會淨邊際收益為零時,私人淨邊際收益正好為零。在負外部性的情況下,這可以通過增加活動的私人邊際成本(通過稅收)或通過補貼增加參與活動的私人邊際收益來實現。例如,我們既可以補貼低碳企業,也可以對重污染企業徵稅。就調整激勵而言,兩者是等價的。在大多數實際情況下,更重要的考慮可能是預算限制和政治:

  • 在徵稅的情況下:您徵稅的人是否有能力繳納稅款,是否可以在不報復的情況下徵稅(例如,基於這些理由,我認為對沒有大學學位的人徵稅是一個禁忌) .
  • 在補貼的情況下:政府能否為補貼籌集足夠的民眾支持和資金,而不會給人們留下一些政黨正在接受不公平的政府救濟的印象?

在大多數情況下,考慮到這些政治和財政限制,就會清楚是否應該使用補貼。有時兩者結合使用。例如,在英國,政府既對石油消費徵稅,又對擁有電動汽車進行補貼。


(*) 然而,經濟學家確實經常發現將效用最大化問題轉化為他們的雙重支出最小化問題是有用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然而,這種技術通常是為那些已經對經濟學有很好的直覺的更高級的學生保留的。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