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枯竭是合理的嗎?
我正在和朋友談論農業中的土壤枯竭問題。他們告訴我,由於現代農業採用的方法,這種情況非常頻繁。他們認為這種疲憊是“不可持續的”。
與其他環境問題相比,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裡似乎沒有外部性:每個農民都在退化自己的土地。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想:
a) 這些都是長期影響,因此是代際公平問題。
b) 農民不知道這些方法的效果,或者不理性。
c) 沒有問題:土壤枯竭是跨期規劃的理性結果,是由於農民和消費者的時間偏好。
歡迎任何關於該主題的參考。
謝謝你。
真正的答案當然是視情況而定。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可持續性。
在可持續發展較弱的自然資源背景下,土壤質量是一種資本資產,就像魚類、森林或油田一樣。鑑於我們有糞肥和化肥,我認為它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直到我們可能用完磷酸鹽或用過多的殺蟲劑毒害土壤),但讓我們從更簡單的不可再生資源開始。
在這種情況下,黃金法則告訴我們逐漸耗盡土壤,直到不再可能退化。在最簡單的情況下,我們應該以利率降級。您正確地觀察到原則上沒有外部性。個人最優解等於社會最優解,前提是個體貼現率(利率)等於社會貼現率(參見例如Clark 2010的這個經常遺漏的點)。
人們可以修改這樣的模型,以允許使用肥料或自然再生來使用可再生資源,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解決方案。Kenneth McConnel (1983)有一個展示基本知識的模型。
土壤枯竭是最佳的原因是收益可以投資於產生更大租金的替代資產。問題當然是 i)這個模型假設我們對未來(我們所做的)打折,所以後代被打折;ii) 這種經濟層面的模型通常假設存在支持技術,當我們用完優質土壤時,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技術。這樣的事情是否會存在是有爭議的。
朝著強有力的可持續性觀點邁進,主要思想是我們不應該耗盡我們的自然資源超出其再生能力,除非我們已經有了替代品。我們目前沒有真正好的土壤質量替代品,儘管我們可以使用化肥等來彌補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從強有力的可持續角度來看,我們(還)不是可持續的。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人造肥料的生產非常耗能,人們可能會質疑目前使用的數量(以及前面提到的農藥)是否沒有意外影響,但你又回到了外部性問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