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

是什麼因素導致飛利浦曲線在 1970 年代停止工作?

  • November 8, 2015

飛利浦曲線表明通貨膨脹和失業率是負相關的。1970年代,滯脹發生了。如果飛利浦曲線成立,滯脹是不可能的。

在 1970 年代經濟受到滯脹打擊時,導致飛利浦曲線停止工作的因素是什麼?

人們認為菲利普斯曲線起作用的一般方式是,總需求或財政刺激措施的衝擊將導致勞動力需求增加,因為政府支出產生了增長,這使得勞動力更加稀缺,並導致企業通過提高名義工資來爭奪勞動力。然後工資成本上升,公司通過提高產品價格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所以這樣一來,失業和通貨膨脹就成了權衡取捨。問題是這很容易被利用,但也很容易被注意到。盧卡斯的批評指出,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以及未來的通貨膨脹——也會影響物價水平。因此,如果政策制定者一直試圖製造通脹以降低失業率,那麼菲利普斯曲線實際上會左右移動,因此權衡將保持不變,但隨著人們的預期發生變化,權衡會變得更糟。

通過中央銀行和政客不斷提高通脹,你會陷入流動性陷阱(當提高通脹無法降低利率並刺激經濟時)。原因是如果每個人都預期通貨膨脹會上升,那麼就沒有理由僱用更多的工人,因為實際需求保持不變。因此,公司沒有短期內增加產量,而是直接提高價格,而不是僱用更多人。

也就是說,今天,盧卡斯的批評有其局限性。即使是眾所周知的透明政策會增加企業的通脹率,但仍能在短期內提振產出。這可能是因為在 1970 年代之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新任總裁保羅沃爾克決定,從長遠來看,中央銀行應該更多地致力於設定通脹率,這樣他們的政策才會更加可信。


我們可以為最優貨幣政策建立一個博弈論模型,如下所示:

$$ \max_{u, \pi} V(u, \pi) = -(u^2 + \pi^2) $$ 中央銀行希望最大限度地減少失業和通貨膨脹的結合。他們的約束是一個簡單的菲利普斯曲線:

$$ u = u^* - k(\pi - \pi^e) $$ 在哪裡 $ k > 0 $ 是權衡程度的一些權重( $ -k $ 是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 $ u^* $ 是自然失業率和固定的,而 $ \pi^e $ 是預期通貨膨脹。

比較這場博弈的拉姆齊和納什均衡,消費者和企業設定通脹預期,央行試圖與之博弈,我們會發現,如果企業相信央行對他們的通脹目標是誠實的,那麼央行銀行總是有撒謊的動機,即使只行動一段時間。

將菲利普斯曲線代入中央銀行的最大化問題:

$$ \begin{align} & V = [u^* - k(\pi_t - \pi^e)]^2 + \pi^2 \ & \frac{\partial V}{\partial\pi} = -2[u^* - k(\pi_t - \pi^e)]k + 2\pi = 0\ & \implies \pi_{\text{opt}} = \frac{k}{1+k^2}(u^* + k\pi^e)\ & u_{\text{opt}} = u^* - k(\pi - \pi^e) \ & \implies u_{\text{opt}} = \frac{1}{1+k^2}u^* + \frac{k}{1+k^2}\pi^e \ \end{align} $$ 現在假設私營部門知道美聯儲的最優貨幣政策問題,並設定 $ \pi^e = \pi_{\text{opt}} $ . 說美聯儲是可信的。

$$ \pi_{\text{opt}} = \pi^e = \frac{k}{1+k^2}(u^* + k\pi^e) $$ $$ \boxed{\pi^e = ku^} $$ $$ u_{\text{opt}} = \frac{1}{1+k^2}u^ + \frac{k}{1+k^2}\pi^e $$ $$ = \frac{1}{1+k^2}u^* + \frac{k}{1+k^2}ku^* $$ $$ \boxed{u = u^*} $$ 這些是美聯儲的最佳回應……如果他們擔心說真話。調查拉姆齊的時間不一致問題,美聯儲在技術上可以做得更好。假設它宣布 $ \pi = 0 $ 作為目標。

$$ \pi_{\text{opt}} = \frac{k}{1+k^2}u^* $$ $$ u_{\text{opt}} = \frac{1}{1+k^2}u^* $$ 你可以驗證美聯儲是否有動機在一個週期的博弈中偏離。

引用自:https://economics.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9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