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期間,“印”錢有風險嗎?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日本。
過去幾年,日本央行放寬了數万億美元的貨幣供應,但 2016 年 CPI 有所下降。
我的問題是:日本放寬這麼多錢有什麼負面影響嗎?
我的邏輯:“印”錢有通脹效應,所以如果印太多錢,CPI會高漲,那簡直是壞事。不過,既然日本放了這麼多錢,CPI還是在下降,不知道CPI不漲,“印刷”應該沒有問題吧?
但我的邏輯結果聽起來很荒謬。我相信生產力決定一個國家的財富,但按照我的邏輯,如果你能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印”錢,你也會變得富有。
你應該對日本版的量化寬鬆感到困惑。沒有人知道長期影響,以前從未這樣做過。
除了月度總量外,我對日本的 QE 了解不多,但 QE 背後的概念很簡單。
通常,當中央銀行想要刺激經濟活動時,他們會通過降低儲蓄回報來刺激消費。為此,他們需要降低市場利率。
過去,他們通常通過控制銀行相互借貸或向中央銀行借貸的利率來做到這一點。在美國,這是聯邦基金利率。但是當你達到中央銀行利率的零下限並且你需要進一步影響市場利率時會發生什麼。在美國和日本的情況下,部分答案是讓中央銀行購買債務。但這不僅僅是像他們通常那樣改變利率的一小部分,量化寬鬆看到央行購買了大量的債務。
這種債務購買旨在服務於一個單一的目的:降低長期利率。為什麼會有幫助?由於短期利率較低,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將非常具有流動性,不會冒 07-08 年經濟衰退期間發生的所謂信貸“緊縮”的風險。但這幾乎是在危機暴露出來時立即完成的。
當量化寬鬆政策正式啟動時,長期利率確實開始下降,但並沒有像央行認為的那樣立即產生影響。與短期貸款不同,長期市場對價格變化的調整要慢得多,在某種程度上,美聯儲在美國通過就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量化寬鬆”的計劃提供前瞻性指導來解決這個問題”。即使現在在美國,量化寬鬆仍在繼續,但是以將原始量化寬鬆資產的收益再投資於更長期的證券為幌子。
但日本更早開始QE!他們幾乎發明了它!為什麼他們沒有像美國那樣迅速復蘇?
好吧,他們確實做到了。2010 年,他們在前一年的-5.4 之後公佈了 4.2% 的 GDP 增長。不幸的是,他們沒有維護它。
現實情況是,大多數高度發達國家(美國、德國、日本等)都處於穩定但緩慢增長的時期。事實上,這是歷史上的常態。只有 20 世紀的巨大動盪才使發達國家的 GDP 大幅增長。我認為目前時代發達國家GDP平均增長4%的預期是不合理的。
但我們也看到了更為穩健的 GDP 增長帶來的積極副作用:通脹降低。關於為什麼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低,有很多理論。我喜歡他們所有人的一部分。一是全球化和國際貿易壁壘的減少通過提高效率降低了全球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另一種理論是,中央銀行的策略在維持低通脹方面比在降低高通脹方面更有效。特別是,通脹目標機制,例如美聯儲目前採用的機制,似乎可以有效地維持穩定的市場預期,並有助於減少市場衝擊。
至於一個國家是否可以在不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通過印鈔變得更富有,答案是:有點……
QE存在利率風險。如果利率上升,量化寬鬆政策就會給央行帶來損失。但由於央行控制利率,他們真的不必擔心。美聯儲將通過量化寬鬆來賺錢,而日本央行可能會通過量化寬鬆來賺錢(儘管他們除了購買政府之外還購買了非政府資產,所以我不太確定)。通過量化寬鬆賺錢會讓國家更富裕嗎?並不真地。但是降低政府債券的收益率會使一個國家相對富裕嗎?是的。隨著政府債務的降低,政府更有能力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而不必擔心過多的利息。在量化寬鬆的情況下甚至更好,因為您自己的中央銀行擁有證券,因此您實際上是在執行鑄幣稅!
當然,這是假設政府然後用這筆錢來改善國家的生產,但如果你投入足夠的錢,它不禁讓你的國家變得更富裕。
現在,最後一個問題是:量化寬鬆政策的長期結果是什麼?隨著量化寬鬆證券的成熟,是否存在通脹風險?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很多思考,我認為就美國而言,到期證券帶來的通脹風險有限。美聯儲可以以非常緩慢的速度滾動它們,並且通過減少證券的再投資,它們可以確保其資產負債表規模的緩慢、逐漸減少和低通脹。
在日本,證券種類的問題更是一個問題。美國僅通過政府支持證券和抵押支持證券(在較小程度上)實施量化寬鬆,並且兩者的到期時間表都很靈活。
我沒有看過日本央行量化寬鬆證券的到期時間表,但我希望它們具有同樣的靈活性,可以將到期證券的至少部分收益進行再投資。
無論如何,貨幣政策確實進入了一個複雜的新時代,新策略在及時準確傳達央行意圖方面存在風險。通貨膨脹的最大風險不是金融,而是中央銀行的通信向世界市場發送錯誤信號的風險。
稍後我會嘗試添加引用(我有幾個在我寫這個答案時正在考慮)。
為了理解這種情況,你必須知道的第一件事是在部分準備金貨幣體系下:
銀行貸款創造貨幣
償還銀行貸款毀了錢
在房價泡沫的上升階段,數以百萬計的人瘋狂地借錢爬上樓市,而在泡沫破滅後,借錢的熱情驟然崩潰。然而,償還所有這些抵押貸款的高利率將持續數年或數十年。這意味著如果中央銀行不採取任何行動,貨幣供應量將開始急劇萎縮。量化寬鬆是為了抵消貨幣供應量的下降。如果通過量化寬鬆創造貨幣的速度太慢,那麼儘管量化寬鬆,貨幣供應量仍有可能下降。
(*此處的“利率”一詞是指流量,而不是利率。)
QE存在“風險”的觀點主要來自相信貨幣供給“貨幣乘數理論”的人,基礎貨幣的增加會自動導致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更大增長。儘管在許多教科書中,這一理論是完全錯誤的,正如英格蘭銀行在這裡所證實的那樣。
這並不意味著量化寬鬆沒有不利因素。量化寬鬆確實傾向於人為地推高各種資產的價格,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編輯: 這本書可能是關於日本央行在其房地產泡沫時期的行為的最權威的英文書籍。它實際上是由發明“量化寬鬆”一詞的人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