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經濟學
現實生活中金融市場的屬性
學金融經濟學時,處處出現三個概念
- 均衡(投資者最大化效用,市場清晰,總需求等於總供給)
- 完整性(有足夠的(線性獨立的)資產來匹配自然狀態的數量,即可以對沖/複製收益)
- 沒有套利(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零初始成本的自籌資金交易策略可以產生正機率的正收益,而負收益是不可能的)。我猜一種較弱的形式是一價定律。
今天的金融市場是否接近於平衡、完整和沒有套利(至少大部分時間)?當然,存在一些摩擦,沒有什麼比理論上更完美,但總而言之,學術共識是什麼?
**均衡:**在宏觀經濟意義上的總體均衡中,所有市場都出清,市場很可能永遠不會處於任何均衡狀態,而是在不同均衡之間不斷變化,因為市場出清的宏觀經濟均衡總是依賴於真實的以及短期內不斷變化的名義因素改變。因此,說市場目前是否處於均衡狀態是沒有意義的。然而,教科書使用這種均衡的概念,因為它是描述市場所趨向的狀態的非常有用的方式——你可以把它們想像成連續播放的電影的螢幕截圖。
完整性:這個條件,在 Arrow-Debreu 的意義上,要求有非常小的或不存在的交易成本和完美的資訊,這在很多情況下幾乎肯定是不滿足的,因此你會看到很多研究著眼於會發生什麼當市場存在交易成本和資訊不對稱時。
套利:從經驗上看,金融市場中肯定存在套利機會,但它們通常很小(即沒有一百萬美元留在人行道上),而且它們往往很快就會消失,例如,許多關於外匯市場覆蓋利息平價的研究表明,套利機會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幾個小時,有時甚至是幾秒鐘,而持續幾天的套利機會已經被認為是長期的(Mark,2000)。歷史也顯示出更長的套利視窗,但它們通常來自資訊技術不像現在這樣複雜的時代。所以你可以說現實生活中沒有套利的條件在大多數情況下大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