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期總需求(或 LRAD)”不是一回事?
為了讓您了解我對經濟學的理解,我剛剛了解到新古典/貨幣主義觀點中的長期總供給是一條垂直曲線。我突然想到為什麼從長遠來看,發生在 SRAS 上的事情不會發生在總需求上——我設想價格會在長期內調整,以使價格對任何事情都沒有影響;無論是供應、需求還是與購買習慣有關的任何其他事情。按照與總供給相同的推理,從長遠來看,總需求似乎也是一條垂直線。從長遠來看,在工資可以調整以匹配價格的地方,人們會繼續購買與以前相同數量的需求,只是價格水平更高,對吧?
但我假設,從我所見,我們不區分長期和短期的總需求。我缺少什麼知識?
我在 SL IB 經濟學領域,我們剛剛進入宏觀領域。我對凱恩斯AS曲線的理解也很淺。
長期總供給是垂直的,主要原因是最終每個國家的生產能力都是有限的。最後,我們可以生產的東西總是有一些最大數量的(當然,可以有經濟增長來擴大我們的生產可能性,但 LRAS 基本上是由生產可能性邊界給出的,在每個時間點都是有限的)。
但是,人們的需求並沒有這樣的限制。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不滿足。多總比少好。然而,經濟學的另一個基本原理是,消費的邊際效用在增加,但速度卻在下降。越多越好,但你擁有的東西越多,對你來說價值就越低。這就是使需求成為價格的遞減函式的原因。問題是這在短期和長期都成立。並不是說人們只是在短期內不滿足,也不是說消費的邊際效用只是在短期內以遞減的速度增加。
垂直需求曲線基本上意味著消費者永遠不會想要購買更多的總產品,這當然不是真的。
綜上所述,LRAS 是垂直的,因為我們的生產受到物理限制。在某些時候,無論價格如何,都無法生產更多。例如,一個作家一天只能寫這麼多小時,所以即使有人願意為作家每小時提供數百萬歐元,他或她每天的工作時間也不會超過 24 小時(考慮到這可能會殺死這個人,我應該說不超過最大 18 小時),因此供應將在某些時候完全垂直,這取決於經濟的生產可能性。但是,人們的需求並沒有這樣的限制。人們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如果價格充分下降,人們總是更喜歡多而不是少(因為效用不是以恆定的速度增加,而是以遞減的速度增加)。
@1muflon1 的答案是“正確”的答案,因為這是在本科課堂上解釋這種差異的方式。然而,儘管重要的是要注意“非飽和”假設對於“理性偏好”的數學定義是必要的,但在現實世界中,很難斷言非飽和在所有情況下始終適用於所有代理.
一旦您進入與處理外部性或遇到稀缺性界限的系統有關的子領域,假設不滿足可能會成為正確理解現實世界問題的障礙。這在環境經濟學中很普遍,放寬非飽和假設已被用來為經驗觀察提供理論基礎,即富裕國家傾向於投入更多資源來確保環境質量。這項工作並非沒有爭議,但它從根本上是由 UNFCCC 推動的全球氣候政策的核心。
考慮到這一點,你還處於學習初期。學習它們是什麼:一個高度簡化的模型,旨在幫助您培養對這些系統行為方式的直覺。當你開始打破這些模型時,真正有趣的事情就出現了,而且你已經提出了一個沿著這些構想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