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不同國家軍費開支時的名義 GDP 與購買力平價?
軍費開支佔 GDP 的百分比是衡量某個國家/軍隊經濟能力最常用的指標。但例如印度等一些國家的名義 GDP 和購買力平價 GDP 之間存在巨大差異(20 億對 77 億)。那麼哪個數字更能表達某支軍隊的經濟實力呢?
使用匯率的一個論據:
市場匯率由國際交易中使用的貨幣的供求決定。然而,國內市場上許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是在部分或完全與世界其他地區隔離的情況下確定的。因此,市面匯率並不總是準確反映國家之間價格水平的差異。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購買力平價 (PPP) 轉換因子(或 PPP 匯率)。世界銀行將一國貨幣的購買力平價美元匯率定義為“在國內市場購買與美元在美國購買相同數量的商品和服務所需的一國貨幣單位數”。>1 所有國家唯一可用的購買力平價率是基於 GDP 的一攬子商品和服務,它們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主要組成部分。這種基於 GDP 的購買力平價率旨在控制價格水平的差異,從而衡量每個國家 GDP 的實際購買力。
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來說,使用基於 GDP 的 PPP 匯率而不是 MER 進行貨幣換算會導致更高的產出和支出數字,因為它們的非貿易商品和服務價格相對較低,從而使貨幣具有更高的購買力。因此,一單位當地貨幣在發展中國家的購買力(使用購買力平價率可以更好地反映)比在國際上(使用 MERs 反映的情況)具有更大的購買力。對於那些有 2008 年數據的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來說,使用購買力平價而不是市場匯率,軍費支出數字的中位數增長約為 2 倍。這些國家中有四分之三的相對數字將增長至少三分之二。同時,**然而,此類 PPP 費率的可靠性低於 MER,因為 PPP 費率是統計估計值,是根據收集的基準年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數據計算得出的。**在基準年份之間,購買力平價比率是使用價格指數的比率(GDP 平減指數或消費者價格指數)向前推斷的。像所有統計估計一樣,它們存在誤差範圍。
**此外,基於 GDP 的購買力平價率與將軍費數據轉換為美元的相關性有限。此類購買力平價率旨在反映代表每個國家消費模式的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力,即主要用於民用商品和服務。軍費用於購買一些不屬於國家消費模式的商品和服務。**例如,可以假設應徵入伍的價格低於典型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而可以假設先進武器系統及其維護和維修服務的價格要高得多。該數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軍事預算可以購買的軍事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尚不清楚。由於這些不確定性,SIPRI 使用市場匯率將軍費支出數據轉換為美元,儘管存在局限性。
但工資是軍事成本的很大一部分,這些費用不是用購買力平價 GDP 支付的,而是用國內 GDP 支付的。衡量硬實力: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軍事能力說這兩種方法都有優點,但至少在中國,這兩種方法都低估了軍事能力。
比較各國實際軍事能力的最合適方法是通過每個國家實際軍事服務的價格來縮減每個國家的實際或潛在軍事支出。不幸的是,大多數國家不存在軍用價格指數。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開發一種計算相對軍用價格指數的簡單方法,該方法使用易於獲取的數據將名義支出縮減為實際軍事服務單位。然後,兩國軍費指數的比率給出了一個匯率,該匯率提供了各國相對實際軍事能力的指數。我們使用這個軍事匯率來比較中國相對於美國的實際軍事能力水平和增長. 4 我們獲得了兩個關鍵結果。首先,我們發現 **人民幣的價值,就其購買實際軍事服務的能力而言,大於其市場匯率價值和購買力平價價值。**這表明,對 GDP 的傳統估計低估了中國的實際軍事能力,而且與市場匯率比較相比,購買力平價匯率比較更接近實際價值。這主要是因為相對於美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非常低。…
然而,如果我們希望根據經濟規模推斷國家的軍事能力,標準的 PPP 指數也存在問題,因為它們反映了經濟中生產的一攬子平均商品的相對價格,而且該平均價格指數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從軍事服務的價格。因此 Crane 等人(2005 年)認為,雖然軍事服務的人員成本很高,但發展中國家軍隊購買的很大一部分軍事裝備是進口的或包含由以世界市場價格出售的材料和零件製造的元件,例如如電子設備、柴油發動機或飛機框架。因此,他們建議,出於某些目的,以市場匯率衡量的 GDP 可能會更真實地反映軍事能力的變化(Crane 等人,2005 年,第 16-17 頁)。同樣,國際戰略研究所 (IISS) 出版的《軍事平衡》和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SIPRI) 年鑑這兩個主要軍事統計摘要報告了以美元換算的相對軍費開支和相對 GDP按市場匯率和 PPP 匯率計算。IISS (2012) 指出,市場匯率可能低估了分配給國防的經濟資源的真實水平,因為中國的食品材料和住房成本會更低,但在推薦首選價格指數時仍不置可否。8 因此,在討論中國相對於美國的實際軍事能力時,他們經常報告購買力平價和市場匯率的加權平均值。